APP下载

文体规律:践行表达本位的有效抓手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为例

2018-02-25江苏沭阳县实验小学2236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3期
关键词:天游峰外貌散文

江苏沭阳县实验小学(223600) 王 芳

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用”以来,阅读教学开始积极践行表达本位的理念,即在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借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需要从文本的体裁入手,遵循文体独有的创作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的语用实践训练。笔者以叙事记人类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循序渐进,在解构思维下把握人物的语言价值

记人类散文以突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核心,教师应该以“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描写这个人”等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关注并圈画描写扫路人的语句,根据描写的内容将其划分为外貌板块、行为板块、语言板块三种不用的类别。

首先,紧扣人物语言,将课文中老人的三段对话集中呈现,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相机思考:哪些语言最能凸显老人豁达开朗的个性特征?学生从第一段中“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等语言感知老人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从第二段中“实在”“舍得走吗”等语句体验老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第三段中“30年后”“照样请您”深入体验老人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据此,教师组织学生以统整的视角探寻三段语言描写之间的异同:首先,第一段中“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的句式,结构上相同,极富韵律节奏,读起来铿锵有力,更有助于揭示老人的精神品质;而第二段中“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以近乎排比的句式,感受老人如诗一般的语言;而对于第三句的教学,可以将其与前文中的问句相互融合,感受老人应答的机智和干练,体悟老人的思维敏捷。

正所谓“言为心声”,学生在深入感知人物每一段语言的外显结构的基础上,探寻文本语言的弦外之音,深化了对老人品质的感知。

二、类比辨析,在聚合考量下感知作者的表达构思

散文对人物的描写常常呈现立体化、全方位的视角。这篇课文除了紧扣人物语言之外,更运用了典型的动作和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多维而立体。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是关注描写老人动作和外貌的语句,并完成填空题:我感受到老人开朗乐观的品质,是因为___________。在学生分享交流小组体认成果时,教师教学关注点聚焦在两个板块:首先,为什么作者要对人物的外貌先后进行两次描写?让学生意识到一开始,作者无意间邂逅老人,并没有过于在意,只是对人物外貌进行粗略描写;而后来作者被老人的话语所震撼,在细致观察下,外貌描写也相对细腻。外貌描写依循着从整体到细致的顺序,体现了表达的严谨与智慧。其次,紧扣容易忽视的细微之处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是老人扫地时“哗——哗——”的节奏声音,正是老人澄明心境的一种体现;另外,老人“悠然地伸出七根手指”,凸显了老人豁达幽默的本色,绝无体力劳动之后的疲倦之感。

散文创作讲究“形散而神聚”,作者在此文中对人物动作、外貌的描写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统整联系,在理性思维下体验文本的表达秘妙

此文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看即可看出以记人为核心,但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却两次描写到“天游峰之高险”。这种从侧面反衬的方法是散文创作最为常见的一种策略。如果教师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度地点拨与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并不能感受到这是作者在表达中的匠心独运,而仅仅将之看作是纯粹的景色描写。因此,在深入地感知了正面描写之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看似与对展现人物形象并不相关的语段,并进行深入思考:这些文字都是描写天游峰的,它们与作者要刻画的这位老人形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学生再次以整体视角关注文本内容,并将人物描写与天游峰的特点有机整合在一起,由此便有了自己的认知:福建武夷山的“天游峰”作为整座山的最高峰,不知令多少人望而却步,但它在这位扫路老人的眼中却成了自己颐养天年的一种享受,正是这种对比与落差让老人乐观开朗的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老人心态平和的特点。

如此描写,文章的表达更加趋于立体化、层次化,让人物的内在品质更加深刻而多维。

总之,散文,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和资源,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散文创作的特点入手,引领学生真正体悟文本内在的认知联系,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天游峰外貌散文
丹山碧水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