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心理规律,提高儿童文学教学实效
2018-02-25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226000何美炜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226000) 何美炜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文本语言简洁流畅,内容通俗易懂,主题深刻富有思想教育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没有遵循儿童文学的教学原则,导致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不够充分,思维和想象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顺应儿童心理,还原作品形象
形象性是一切艺术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巧妙地将教育性、娱乐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借助生动的形象为学生传递知识,培养他们的智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童真童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还原作品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如,在《放飞蜻蜓》一文中,陶行知先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帮助孩子们理解要爱护蜻蜓,爱护一切对人类有益生物的道理。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在课前捉几只蜻蜓拿来学校,课堂上提问他们捉蜻蜓时的心情。接着,教师让他们轻轻地拿出蜻蜓,想一想蜻蜓平时会吃些什么。由于学生对这一方面不够了解,所以说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听了学生的回答,教师让学生将目光投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中,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并进一步了解蜻蜓的习性。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蜻蜓的眼睛和尾巴构造。学生会发现蜻蜓的眼睛很大,尾巴又细又长。“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猜一猜。”学生再次陷入沉思。最后,教师为学生揭晓答案,并揭示本文的主题——爱护动物;同时,打开窗子,和学生一起放飞蜻蜓。
在教例中,教师抓住儿童文学的特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还原作品形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激活儿童情感,理解运用语言
学习母语是小学生的基本任务。儿童文学的教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理解、感悟它语言特点。基于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童真、童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语言的学习只有与文本展开对话,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对前三个自然段,教师要用比较舒缓、温和的语气,给课堂一个“平静”的开端。教学到第四段的时候,教师语气稍变,提问学生:“‘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学生解释后,教师继续说:“那请你来为我们表演一下文中小主人公小心翼翼拉鱼竿的动作。”紧接着,教学第七自然段,教师要求学生表演汤姆很不情愿地嚷着“为什么”,体会他的心情。最后,当文中的爸爸斩钉截铁地对儿子说:“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教师要提高语气,目光严肃,并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揭示主题时,教师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到课题上,并朗读课题,要求语速放缓,给予听众思考的空间。
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展开教学,在课堂对话中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文本抽象的意义,既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也达成了理解、感悟语言的目标。
三、尊重儿童个性,表演感悟形象
情感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所在。儿童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一不体现出儿童真挚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唤醒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入情入境,走进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
课堂表演活动是激活学生情感的常用手段。小学生天生爱观察、爱表现、爱模仿,所以对具有戏剧性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表演:体会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教学《争论的故事》时,教师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学生表演哥哥,一个学生表演弟弟,另一个学生表演评理人。在表演兄弟俩争论不休的情节时,要让学生把兄弟俩对彼此的气愤、轻蔑和唯我独尊的神态表现出来。表演过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文中最后的几段话是否正确,自己对这个故事还有什么见解。
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人物形象,既满足了他们喜欢表现的心理特点,又能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儿童文学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修养能力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要努力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的知识,精心研究教法,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