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
2018-02-25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 116635)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自学梳理《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自己尝试翻译文章第3至5自然段,找出文言知识,并且划线标记在书上,以6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整理文言知识。“授之以渔”,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在梳理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小组汇报总结的过程中,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及时纠正、集中指导,并通过随堂小练对知识点加以巩固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自我成为主体的学习,握有学习的主动权,操纵控制自己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强化指导自主求知的方法,创设讨论合作学习的情境。同时,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励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二、语文教学的立体化、生活化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解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作者揭示的“志、力、物”三者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先借托古人,以古喻今,强调坚毅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正如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通过书写并分享体会,让学生真正学习感受本文所论述的学人治学应具有的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并明白其借鉴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步履维艰,为高考而教学,整天讲练,还普遍存在。如此高中语文教学,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怎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便成为了一大课题。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挣脱精神的窒梏,走向一条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路,建立语文立体化、生活化教学的新格局。
所谓语文立体化,就是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立体化,多元式,大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提出是时代的挑战,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学形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内容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此,我认为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学习去充实,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便是难于超越的语文教科书。将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世界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语文课堂的图表式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阅读和讲解,所以,教师往往非常注意语言表达艺术的运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能够适当借助图表说明这一手段,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图表说明,作为一种用表格、图形或者照片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解释事理的方法,有具象性、简洁性、辅助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使用图表说明,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效应、对比效应和简化效应。
绘制图表的过程,就是砍去繁文缛节,保留主干的过程,亦即去粗存精,去繁就简的过程。但同时,也要把握好简化的分寸,做到精益求精,简而不陋。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图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深刻把握文章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的探讨、“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手法的运用,对于得出的两个结论(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间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图表说明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把课文作者的思维脉络和教师的教学意图,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其实,它在各学科和各层次的教学中也同样得到频率较高的运用,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总结其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