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2018-02-25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乐理小学 贵州遵义 563108)
小学数学属于启蒙性的学科,主要内容就是数字、图形与简单的逻辑关系,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为学生思维发方式的多样化,有必要做好深入研究工作。[1]
一、塑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应该充分掌握的教学实际。只要做到上述两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小学阶段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兴趣非常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无论是设置问题还是教学情境都应尽可能巧妙一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自身学习能力。[2]
例如,利用小学生性格特点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小明家的小狗旺旺出去玩后迷路了,已知旺旺所在地到小明家有三条路,分别为A、B、C,你们能帮助旺旺找到回家最近的一条路吗?”再如,“小红拿着30元钱去市场帮妈妈买水果,妈妈要求小红尽量多买几样水果回来,并且一定要买苹果和橘子,(教师可以将相应的水果名称及单价标出来,供学生选择)请你们帮小红选择一种合适的搭配方式。”利用这种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情境设置,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也在逐步增强,而这种学生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帮助其培养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过程。[3]
二、分层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深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积极性不足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小学数学问题兴趣不浓厚。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和学生生活存在联系,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塑造一个问题浓厚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实现培养数学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关联,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通过知识点、课堂习题及教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灵活巧妙的问题,通过问题的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4]
如,学习《百以内加减法》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照顾所有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设计一些“拔高”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保持学习优势,可以超过现阶段知识点,设计112+201、154-45等;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设计些与本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这部分学生夯实基础:88+12、66-22等;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培养他们学习信心,避免自怨自艾,陷入到厌学的不良情绪中,比如:11+12、15-14等。
三、差异化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教学效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分清主次,对整个课堂进行宏观的把握,但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可千篇一律,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难易情况分层设定目标,保证每个存在差异的个体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收获。与此同时也是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授课前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搜集资料对知识进行整合,教师除了备知识外还要备学生,对班级每个同学的能力水平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重难点,设定科学的分层教学目标。[5]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就可以让乘法运算能力强的学生和乘法运算能力弱的学生组合起来共同成为一个学习小组,如此,让乘法运算能力强的学生引导和帮助乘法运算能力弱点学生,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如此,既能帮助乘法运算能力弱的同学提高自身乘法运算能力,增强学习兴趣,而对于自身乘法运算能力本来就很好的同学而言,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的同时,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和检验,在增强同学友爱、互助的同时,共同提高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如,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中,周长的算法就有多种方式,如采用“(长 + 宽)×2 ”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长 ×2+ 宽 ×2 ”的方法,因此教师不应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求进行最简公式的强行记忆。[6]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社会各界也在为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可以教学质量与方法,教学做好引导,顺利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