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只为手有余香吗?
——翻转课堂中厘清什么是最好的帮助
2018-02-25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繁荣校区 吉林长春 130000)
在从前的思想品德课上,我们教育孩子要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真正的帮助”,并非是为对方做自己认为好的事之后的自我满足,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尊重对方的想法而施以援助之手。因此,在平时就要注意,不要勉强使别人接受自己的帮助是很必要的。
一、课堂情景再现
1.交待故事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读故事的前半部分。
师:故事讲“我”和爸爸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盲人,我们特别想帮助这个盲人。为什么想去帮助他呢?
生:因为他们父子俩看见那个盲人把着那个把手,一晃一晃的,怕他摔倒了特别危险。所以我想让爸爸把他带到空座上去坐下。
生:如果我是那对父子,我也会帮助那个盲人。盲人天生看不见已经够可怜了,难道我还能看着不理不睬?如果他摔倒了怎么办呐?
师:那你们打算怎么帮啊?讨论讨论。
生:我们打算先把他领到座位上。
生:我想先告诉他车上有空座位,然后我再把盲人扶到座位上让他坐下。
生:如果他要下车的话,可以扶他下车,然后自己再上去。
这个时期的儿童很有热情,每当看到遇到困难的人,就会去可怜对方,不由自主地就会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是我们传统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学生乐于助人。
2.推测常规心理,表达想法
师:如果你是那个盲人叔叔,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会感觉很温暖。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呀。我这个时候特别想和这对父子交朋友。
生:我会非常的感动。虽然我是盲人,不知道有空座位,但是他们会把我扶到那个地方,我觉得特别感动。
生:如果我是个盲人,没有受到人们帮助的时候,我的心是有一个大口子的。如果有人帮助我,就像一个温暖的创可贴,贴在了我的心上。
生:如果我是那个盲人,我会很高兴。我认为有这么多人帮助我,我很荣幸。大家都帮助我,我就会很开心。
孩子们去用自己的心衡量他人的心,他们行动时往往很少考虑对方的心情和想法。应该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帮助别人是对的,但是,如何行动,才是更加有效的帮助呢?
3.揭示故事结尾,翻转思维
学生读故事的后半部分。
师:有什么结果发生?是不是跟你们想的一样呢?
生:不一样。没有接受“我”和爸爸的帮助。
师:为什么没有接受帮助呢?
生:因为他想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
生:还有他感觉下车很不方便。如果坐在那里,还得站起来,还得有人帮助才能到达门口。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盲人有一颗阳光的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我觉得此时此刻这个盲人心里想:谢谢你们这些帮助我的人,但是真的不用,我相信我自己肯定能做到。
生:还有文章里说了:尊重他的这种心情和想法才是真正的帮助他。他就是想站在车门旁边,这样下车也方便,也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他希望大家尊重他的心情和想法。
此时,老师板书“尊重”,并强调尊重他的心情、想法才是最好的帮助。故事中的结尾翻转,这与我们平时的处事方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
师:想一想,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事例一]
生1:在以前的时候,我很想自己去干一件事情。有一天,妈妈不在家,爸爸也不会做饭,我常常看姥爷做饭,我自己也就学会了。然后我就给爸爸做饭。爸爸怕我自己做不好,怕我被烫伤。我就告诉爸爸:你就好好等着吃饭吧,我一定让你吃上大餐。那个时候爸爸特别想保护我,不肯让我自己去做饭,但是我特别想为爸爸做一顿饭。
师:爸爸有爸爸的想法,你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生1:得到爸爸的鼓励。爸爸如果尊重了我的想法,我才会特别开心。
[事例二]
生2:昨天,姥姥让我回家吃饭。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本来想夹鱼,结果我姥姥把她碗里的菜都给我了。我就看着那一碗菜,就不想吃了。
师:那你觉得这个事儿问题出在哪儿了?
生2:我觉得问题出在姥姥身上。因为姥姥给我夹菜时,我就已经多夹菜了,姥姥还把她的菜都给我了。
师:就是姥姥给你的菜,并不是你想要的。
生2:姥姥对我的这种爱就变成了负担。
师:有的时候帮助和爱也是一种负担、压力。所以这个事情,姥姥该怎么办呢?
生2:姥姥应该先问问我需不需要。
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实例,使学生们彻头彻尾地理解了什么是最好的帮助:尊重别人的想法,施以援手才是最大、最快乐的帮助。
二、个人感悟
个性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呈现,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与接受程度。本节课中传递的一个道理,需要一个小故事来承载,这种小故事的教学,通常以授受为主,学生对于故事中阐述的道理,也浅尝辄止。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我将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成两部分呈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故事的起因和经过中,推测故事的结果,而这种推测的结果往往就是他们常规处理问题方式的体现。这个推测结果,与故事的结果大相径庭,从而形成了学生的翻转思维。
这种常态的处理事件的方式与正确的处理方式相撞击,从而引发孩子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通过文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会,如果没有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需要,这种帮助或者说这种热心肠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使学生们开始静心思考,虽然是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但究竟哪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加合理呢?学生这种静心思考,开始挑战自己的一贯做法是教学中最难能可贵的。
在课堂上,我们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教他们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在未来的生活中,随着他们知识与阅历的累加,期望他们成为:会尊重他人,也非常受他人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