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首要任务

2018-02-25何喻洁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戏剧化弗拉哈迪

何喻洁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讲故事,这是纪录片创作的首要任务。任何影视作品,思想是内涵、故事是载体,作品深刻的思想理念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呈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人通过与国际纪录片界的广泛交流,对纪录片要“讲故事”已经形成共识,“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的理念正在形成。而在央视九套,还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人类情怀”作为内容的核心诉求;“用故事打动世界”更是五洲传播中心的广告语。可以说,能不能找到有意思的故事,能不能讲好故事,是纪录片成不成功的关键。

那么,纪录片故事的内涵是什么?纪录片如何讲好故事?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讲故事是纪录片与生俱来的显著标志

纪录片“讲故事”,这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开创的叙事方式,也是弗拉哈迪与在他之前,包括卢米埃尔兄弟在内的影片拍摄者的根本区别。弗拉哈迪的第一部影片,即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于1922年6月11日在美国纽约国会大厦剧院上映时打出的广告语就是:A Story of life and love in the actual arctic(一个现实北极的生活与情感故事),鲜明地打出了这部纪录片“讲故事”(Story )的标志。从这句广告语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弗拉哈迪对纪录片故事题材的追求有清醒地认识:“生活”(Life)与“情感”(Love),而且还看到了他从现实中获取故事的主张(In the actual arctic)。事实上,弗拉哈迪是第一个把摄影机带到实地采用跟踪记录的手法记录普通人生活故事的人,“从实地采集故事”正是弗拉哈迪的伟大贡献。约翰·格里尔逊评价他:“自弗拉哈迪以来,实地采集故事已成一条铁律,而且这个故事必须是能反映当地生活本质的故事。”由此,“讲故事”就成为纪录片与纪实片的根本区别,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显著标志。

不仅如此,弗拉哈迪还大胆地把戏剧化手法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在《北方的纳努克》《路易斯安纳州的故事》等经典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很多戏剧化手法在影片中的应用,借助戏剧化的创作手法,进行大段的戏剧性表现。比如《北方的纳努克》中纳努克从冰洞中拉海豹的场面、《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中男孩与鳄鱼的搏斗场面等,都是戏剧化手法“悬念”“冲突”“对抗”的典型运用。这些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而弗拉哈迪对题材的选择、对获取故事来源的主张以及在当时非常前卫的创作观念,也为后世进行纪录片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有力借鉴。

2 讲故事的本质是戏剧化表现

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就要充分借助戏剧化的手法,在挑战、悬念、冲突、对抗等方面去发现情节、挖掘情节,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这不仅是弗拉哈迪的艺术实践,更是有着“纪录片之父”之称的约翰·格里尔逊的主张。

针对弗拉哈迪远离现实,诗意化地表现人类生活的作法,约翰·格里尔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纪录片应该捕捉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故事”。“让人们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到眼前发生的事情,人们自己的事情——门前石阶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上来。”在这里,格里尔逊明确提出把“戏剧性事件”作为选题原则。1929年,他制作的影片《漂网渔船》,把工人作为影片的主人翁,把捕捞鲱鱼的日常活动拍得淋漓尽致,放映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研究纪录片运动的学者保罗·罗萨说:“格里尔逊选取了一个单纯的主题,采用现实题材,通过在真实氛围中阐释主题与素材的关系,构建了一部戏剧化的电影。”

约翰·格里尔逊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纪录片讲故事的本质就是戏剧性表现,而“现实的生活”能不能成为纪录片题材关键在于有没有“戏剧性事件”。“戏剧性事件”就要求创作者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具有戏剧性要素的故事。比如,纪录片《遇见你》,就是具有强烈戏剧性要素的题材。

《遇见你》的女主人公赖敏,得了企鹅病,小脑萎缩、肌肉萎缩,导致她全身失去平衡,基本上丧失了自理能力。这种病是遗传病,目前医学还没有办法对其治疗,时间久了之后病人的眼珠、眼神都会僵化掉,直到最后死亡。这种人寿命只有30-40年。赖敏大概在20多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遗传了母亲的这种病。现在母亲死了,父亲也死了,就剩下她一个人,她一个人在家里带着一条狗度日。

丁一舟是她在小学生时代的男同学,一直暗恋她。丁一舟看到赖敏这个情况,就决定承担所有的一切,把她本人和狗一起带走。但丁一舟没有工作,他只有对赖敏的爱。赖敏想去拉萨看世界,丁一舟就骑着一辆三轮车,带着她和一条狗去拉萨。

显然,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行为、事件、情感都有了。这个故事的戏剧性就体现在强烈的反差上。

第一,形象反差,自带故事。赖敏身体健康的时候是很漂亮的,而丁一舟相貌却比较丑,在正常情况下,赖敏是很难爱上像丁一舟这样的人的。两人为什么相爱了?这里面一定有“梗”。这个“梗”就是赖敏患上了不可逆转的疾病,将不久于人世,丁一舟在这个时候主动出击,义无反顾地爱上赖敏。但仅仅是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不过这是一个好故事的切入点。

第二,性格反差,产生故事。赖敏的性格很坚强、很乐观,很细腻、很感恩,很包容,这是创作者在跟赖敏接触过程当中感受到的。你为她做的任何一件小小的事情,她都会不停的说“谢谢”。她给人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永远在笑,这个笑容比一般人都要灿烂。相反,丁一舟的性格倔犟,好强,一根筋,有逆反心理。这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在一起,就会随时产生碰撞,产生故事。

第三,行为反差,扩展故事。带着一条狗,骑着一辆破三轮车,就要去西藏,就要去圆赖敏的梦想,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都做不到,然而,他们却偏要去做。物质条件的贫乏与追求行动的高尚形成强烈反差。这中间会遇到一些什么人,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很有悬念。

所以,故事人物健康性格与疾病命运的强烈反差;精神追求与生活现状的强烈反差;宏大目标与艰难路途的强烈反差;男主与女主之间性格特征的强烈反差,就形成了这个故事的诸多看点。而“悬念”“挑战”“冲突”“对抗”等诸多戏剧性要素也油然而生,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题材。这部纪录片在网上反响强烈,在赖敏和丁一舟的圆梦过程中,很多志愿者自愿跟随,给予他们大力帮助,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3 纪录片如何讲好故事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知,人物、事件、场景、关系是纪录片故事的四大要素。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就要找好人物、事件、场景、关系。

第一,找到能够吸引你、打动你的人物。题材能不能打动自己,这是优秀纪录片与一般性纪录片的根本区别。比如杨天乙拍摄的纪录片《老头》。这部纪录片于1999年获得了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德国莱比锡电影节金和平鸽奖。

导演杨天乙拍摄该片时还是一名话剧演员,从未拿起过摄像机。她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是被自己居住的小区里一排老头在墙根儿晒太阳的一幕所感动——她因此而拿起摄像机,成为一名记录者,一直跟拍了将近三年,完整地向我们呈现了春夏秋冬的更迭嬗变,以及在时间的轮回中,老人生命轨迹的变化。所以有人说,判断一名优秀的导演的依据之一就是看他拍摄影片的动机是什么。好的导演很大程度上缘于内心情感的需要,摄像机于他就像是作家手中笔,是情感和灵魂的出口。杨天乙以一位女性平和而又不失敏感的视角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她说:“我从没见过那么多老头坐在一起,像被串起来的,我坐在那儿,心里兴奋,拥抱了朋友,我看见了世间最好看的景像,所以就想把他们拍下来。”

这也正是弗拉哈迪当年为什么要拍纳努克的故事的动因:“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第二,找与人物紧密相连的事件,找人物将要发生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可以见到人物的性格,见到人物的追求,见到人物的行动。这样才能构成曲折、起伏,才能构成情节。

第三,找到人物生活的环境。人物与环境是紧密相连的,环境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影响着人物的心境。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环境在凸显人物性格、命运方面的情节,同时要注意季节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人物与环境的联系。

第四,找人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与梦想与追求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行动在关系中产生,人物的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故事情节在关系中铺开,关系越复杂,故事越好看。特别要注意挖掘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能够反映人与自身欲望的矛盾冲突、人与自身命运的矛盾冲突,那么,这个人物故事就很有价值和意义。

4 结语

纪录片讲故事与剧情片讲故事没有本质的不同,相反在很大程度上纪录片还要借鉴剧情片讲故事的手法。事实上,纪录片与剧情片只是在素材采集的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编”“演”,是虚构艺术;一个是从现实生活中去采集故事,是非虚构艺术,这两者只是在创作的前端不同,而在价值取向、叙事方式、艺术追求、收视期待上完全一样。在价值取向上,以真、善、美的题材为创作对象,传递正能量;在叙事方式上,借助戏剧性手法,追求戏剧性效果;在艺术追求上,以“深刻”“好看”为创作旨归;在收视期待上,也期望作品发挥更大的传播效应,收获更好的社会效果。

猜你喜欢

戏剧化弗拉哈迪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RE/Form地毯系列: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缩影
圣犬
LOGO GIRL
结晶之美
“戏剧电影”概念的使用探析
稚嫩贸易
弗拉达·洛丝亚珂娃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特殊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