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爱语文,欣赏语文,理解语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

2018-02-25杜曼青

新课程(中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情趣文学作品文学

杜曼青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贵州 贵阳)

歌德说: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也就是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掌握文学知识、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因为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审美能力,才能在日后的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从语文课堂作品赏析过程中感受到美,进而借助语文学习机会,喜爱语文学习、欣赏语文文学、理解语文文学。

一、课文中的人物美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承载整个文学作品走向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情趣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学生感受语文课文当中的人物。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去试着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并最终全面看待文中的人物,实现课文中人物美的审美情趣体验。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物美审美的流程。其流程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分析人物行为与语言、感受人物情感、体味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偏好。

例如,在学习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时,首先,笔者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描绘母亲动作、形态、行为与语言的词汇和语句,并加以审美赏析。其次,笔者要求学生感受母亲对于他的态度和情感。最后,笔者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于母亲情感的表达部分。正是这些对生活中事无巨细的考虑与照顾的描写,丰满了母亲平凡却伟大的人物形象。学生经过对作者母亲的审美体验,从三个步骤完整实现了对课文中人物美的美学欣赏。

课文中的人物美是需要学生进行揣摩和欣赏的,也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完整的人物美审美过程;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来积极进行课文中人物美的发掘和体味。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寻找与感悟,不仅可以将课文中人物形象立体化,还会使学生深切体味到人物对于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

二、课文中的文学美

这里的文学美主要指遣词造句方面的审美情趣体验。在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过程中,语文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可以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出优美的词语与段落,并根据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文学审美。同时,学生在对优美词句的审美过程中,不仅可以将这些好词好句为己所用,还能通过词句来感受文章的美感。因此,学生应学会从课文中感受文学美,并适时将课文中的审美体验“保留”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创作当中去,并借此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再塑生命》这篇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全文。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去感受文章中你觉得具有文学美感的词语和段落,并加以标注。最后,笔者请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文学美分享,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文学美构成的美学意境。比如作者将受教育前的自己比作“大雾中航行的航船”,没有指南针和探测仪,无从探寻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无助和彷徨;又如作者在描写环境时用到了“落英缤纷”这一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了花朵纷纷扬扬、散发迷人清香的情景。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美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建立文学审美情趣。

三、课文中的情怀美

情怀,存在于每一篇语文文章中。作者的创作往往都带有鲜明的情感倾向,也都具有明显的美学观念。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创作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因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文学知识来建立健全的人格,并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课文中的情怀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从主旨与创作情感方面理解作者,并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

例如,在学习《海燕》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对于本课的背景资料进行查找,并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分享。课堂上,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了作者创作的“海燕”形象颇有深意,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巨大的期盼。学生不仅在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激情,也通过探索和分析得出了作者的情怀与伟大的革命信念,感受到了文章中的情怀美感。

语文教育既是充满乐趣的,也是充满美感的。在对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限于喜爱美的事物,还要善于理解它。”文学审美能力需要教师通过语文学习来进行培养,也需要教师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文学美和情怀美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教育。相信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定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并真正实现学生喜爱语文、欣赏语文和理解语文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情趣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词要有情趣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四格情趣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