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爱心是育人的根本
2018-02-25丁明贵
丁明贵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博文初级中学,山东 青岛)
一、承认差异,因人施教,用爱心转化“问题学生”
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和性格、脾气和爱好、家境和经历都各不相同的学生,因此必须细心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加以引导和培育。好老师一定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人格,理解学生的情绪和秉性,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方面的亮点和特长,要因势利导,顺势而教,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个体,并承认个体之间各方面的差异。人各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两个思想、心理或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短有长。教师应该清楚:手指头还不一样齐呢,班里有“问题学生”是完全正常的。我们对学生了解得越全面,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越会有效,这好比医生看病,只有看对病因病症,用药才会恰到好处。
班里“问题学生”一多,教师往往就会对他们缺乏积极的期望和热情的态度,这往往会使学生更加感到压抑,他们感到自己不受欢迎,无形中产生了师生对立,从而自卑自弃,这样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但老师有了爱心,以亲切的眼光欣赏学生,自然就会关爱“问题学生”,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准确而及时地“长其善、救其失”;有了爱心,自然就会注意把握教育契机,适时“点化”,促其向善,激其上进;有了爱心,懂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自然就会琢磨各种教育方法,因人而异,从而把每个学生引导教育好。
二、永不放弃,持久感化,用恒爱转化“问题学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师只要持续地真心付出,一定会换来学生不断进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的进步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学生改正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问题学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屡教不改”,那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没有持久的爱心,教师很容易对“问题学生”丧失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老师们试想:中药治病,还有几个疗程呢,何况转化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要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古训。同样,“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我们应当给他们时间、机会,让学生在改错中成长。
确立起自信心是育人工作的关键。歌德有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1]”有了持久的爱心,教师自然就会促使“问题学生”打起精神,鼓足勇气,恢复自尊心、自信心。要让学生反复说:“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人生须要自信。要让“问题学生”体察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意,从而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
周弘老师讲过:“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2]”这就是农民对庄稼的爱心。同理,“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学生的老师。学生教育不好时,老师从不埋怨学生。”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不管是种庄稼,还是教育学生,都需要持久地付出,默默地奉献,爱心恒久!
三、着眼学生一生,放眼民族未来,用大爱转化“问题学生”
有爱心才有责任,选择了当老师,也就选择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那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那就要懂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我们要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细微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像教育家那样,对学生多用“四块糖”奖励,多伸大拇指鼓励。我们要树立起“为中华复兴而教书育人”的意识。坚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为国家输送品学兼优的人才,绝不对学生罚站和写检讨书,更不能辱骂,绝不把教育责任推向社会。
我们不要教就管,不教了就不管;也不要在学校就管,不在学校就不管。对于我们教过的学生,要言传身教,让他们一生都有满满的正能量。同时我们也要与家长谈心,让家长像“岳母刺字”一样,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育是一门塑造心灵的艺术。爱,一直是教育的灵魂;爱,一直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教育、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愿我们每个人用持久的爱心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孩子在爱心普照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