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思考
2018-02-25赵丽丽
赵丽丽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江苏 南京)
语言晦涩难懂,时间相隔久远……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的难题。如果缺少正确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会存在各种困难。教师应从语言、文章大意、时代背景、深层内涵等多个角度具体分析情况,寻求对应的切入点。文言文教学虽然具有难度,但不代表“无机可乘”,摆正教学目标,改善教学结构,教师仍然能够建立高效课堂。
一、重视诵读,以读生情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对诵读做过深刻见解:“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正所谓情能生文,文亦能生情,言语诵读间其意自现。文言文的学习也可以把诵读作为切入点,以读明理,以读晓情,具体实施如下:(1)朗读从认识字词切入。在诵读中教师要求学生查阅注解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字典、网络、询问等手段理解正确意思。(2)强调精读和通读。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有着晦涩难懂、短小精练的特点,不适合采用泛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通读,继而深入精读,做到全文朗读通顺。(3)课后诵读巩固。诵读不仅是预习工作,也是课后巩固任务,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短暂的课堂不足以提供充分了解。在教师讲解完后,要求学生再次通篇朗读,带入此前的学习体会,以明情知理为侧重点,读出体会,读出情感。朗读中学生还应做到“大声、清晰、正确、富有感情”,于朗诵中明确断句规律,于抑扬顿挫间体会行文智慧。
二、文言并重,突出教学重点
文言文顾名思义,一为“文”,即通篇文章,二为“言”,即构成文章的字词。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教师逐渐出现教学偏差,格外注重逐字逐句的解释,对“以、已、之、于、矣”等虚词过度强调,教学时咬文嚼字,将逐句翻译作为首要任务。虽然字词学习是必要的,但文言文学习不仅有“言”,还应有“文”,要言文并重,既要强调文言文中字词知识的学习,也要突出文章内涵的深刻体会。《劝学》中写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此句出现部分难词,教师不应立即让学生逐字翻译,而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例如“木、直、绳、轮、挺”等,初步推断出大概意思,在学生的认知轮廓里,教师再加以具体分析解释,学生能更好地完善理解。针对长篇文章《阿房宫赋》等,教师要把握教学节奏,做到详略得当。面对《阿房宫赋》中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一目了然的字句,教师可简单带过,提高课堂效率。总而言之,教师要做到文言并重,先行感受大意,继而准确学习,最后注重情感体会,达到三行合一,高效教学。
三、丰富课程结构,立体教学
一篇文言文由写作手法、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时代特征等各因素构成,在教学时教师应掌握不同角度的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立体课堂。《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正值三国战乱,诸葛亮率军征讨,临行前辞别刘备写下感情真挚的《出师表》。教师在此背景下可引入三国历史,包括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忠心赤胆,体会诸葛亮的内心活动,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学生在感情基调的指引下能逐渐明白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理解起字词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不同的文章具有各自鲜明的情感色彩,这些特点也恰恰体现出文章不同的价值观和内涵。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文章前,首先对其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历史特征做出大概了解,找到感情基调。其次还应结合延伸资料,丰富课本内容,对文章大意做出初步判断。另外,学生也可对比同类型的其他文章,找出异同点,巩固课后学习。
四、引经据典,体验文化魅力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古人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具有深层次的学习价值,即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习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例如,文章《劝学》就充满了哲理,从“学不可以已”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值得后人学习领悟。教师要突出哲理的学习,可以从要求段落背诵、强调积累运用等方法鼓励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除了哲理的体现,文言文也展现了很多传统道德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余心其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师表》让人了解何为忠诚,何为鞠躬尽瘁;《赤壁赋》让人如沐春风,习得苏子一身潇洒。这些文学经典历经沉淀,饱含智慧和情感,教师要突出文章内涵,在课堂举例、作文书写等方面促进学生引经据典,感受文化魅力。
文言文具有独特魅力,极具古人智慧和哲理,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增强文学底蕴的重要学习内容。教师要扬长避短,着重突出其内涵魅力和语言的博大精深,减少字词翻译的枯燥困难,以文言并重为准则,丰富教学结构和内容,借助朗读、背诵、摘抄等手段促进文言文的兴趣学习。教师要时刻注意教学偏差的产生,本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心,建立高效的文言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