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2018-02-25初海龙
初海龙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小城子乡初级中学,吉林 长春)
使用构建情境的方法,调动学生感性思维和情感参与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情态化,提升教学效率。但有些初中数学教师不太重视情境法,以为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用情境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兴趣,但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了,还用情境来组织教学,有没有用?会不会耽误时间?——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可以用情境,而且应该用,只要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不仅不会耽误教学,而且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一、温故求新式情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渐进式的,大多新知识都与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着对应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直接进入教学,学生往往会感觉突兀,有极强的陌生感,就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对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先建立一个感性的关联认知,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思维状态。
比如要学习“相似三角形”,学生已经学过“全等三角形”,教师就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情境,“我们小学的同学有一年没见面了,或者是长高了或者是变胖了,但我们仍然能很快认出他来。再如我们看中国地图,学习的时候是在教材的书页中见到的,后来在一面墙上看到了更大的地图,但我们一下就能认出是中国地图,为什么……前面,我们学过全等三角形,而如果我们把一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等比例放大缩小,大家还能认出它吗?”这样,再进行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学生因为有了这个情境的铺垫,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个知识。
二、游戏趣味性情境
数学的学习比较枯燥,我们采用游戏、比赛这一类趣味性情境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活跃度,调动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将知识以具象、情节的形式印到学生脑子里,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和记忆。当他们应用知识时,很容易通过对比赛、游戏情节的回忆调出知识。
比如在教学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知识时,如果只是在黑板上画平面图来讲解,学生的学习兴奋度不够,而且不容易产生感性认知。我在教这个知识时,带了两种颜色的小纸帽子到课堂上,让中间一列的学生戴上红色的帽子代表坐标系的纵轴,让中间一排的学生戴上蓝色的帽子代表横轴,这样,其他学生就成了这个巨型坐标系中的“点”,我对照着学生位置,讲位置和象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然后,我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坐标值,请对应的“点”站起来,谁错了,就罚他表演个小节目……等学生练得差不多了,就调整“坐标轴”的位置,这样,学生的位置值又发生了变化,再进行一轮比赛。学生已经牢牢地将这一知识掌握了。遇到习题犹豫的时候,想想这个游戏场景,一般都能迅速正确解题。
三、情节故事式情境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与一个人简单见过一次面,分手后很难回忆起这个人的详细特征,而如果我们在马路上见到有两个人吵架,回家后可以向家人描绘得有声有色——这其实是一个学习心理学的问题——当一个事物有足够吸引力,或者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时,我们因高度关注且用时间记忆法有效记住了事物。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情节故事情境,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因为故事有趣,吸引人的关注,而且具有情节,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有时还能够在情节中将数学原理讲清楚。
比如,在教“勾股定理”时,我用两个小故事来构建情境,前一个呈现学习勾股定理的意义,后一个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故事一: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开头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周公问商高:“地可以用尺子去丈量,但没有上天的梯子,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值呢?”商高说:“有一个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而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时,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计算天地。”故事二:一个叫伽菲尔德的美国议员在散步,看到路边有两个小孩正在大声争论什么。伽菲尔德就走过去问,其中一个小孩指着地上画的一个直角三角形,问:“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斜边是多少呢?”“是5呀。”小孩又问:“如果是别的数呢?”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斜边的平方等于另两条边的平方和。”小孩又问:“这是什么道理呢?”伽菲尔德就不能解释了——“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以上,举例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和应用的三个方法,但数学教学情境的方法还远不止此,诸如问题情境、启发情境、建模情境等都是数学教学中常会用到的——但无论使用什么情境,在数学课堂上应用情境应该把握这么几个原则,以保证其有效性:一是情境要有指向性,有明确的目标;二是情境要有生活性,与学生的经验相符合;三是要有学科性,情境必须与数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