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对话的过程
2018-02-25赵峰
赵 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一直以来,在农村初中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有一种错误的想法,那就是把老师与学生间的一问一答看成对话教学,而这只是一种学生在教师强制管理下被动参与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缺少自主性,当然也缺少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这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前提是民主、平等
王尚文教授指出:对话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一种平等的意识,这样的对话教学才会有效果。可见,民主与平等是对话的基本条件。阅读课堂上教师不要做“法官”和“决策者”,而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学生学习潜力的激发者、欣赏者。
记得在教学课文《出师表》时,在分析到“盖追先帝之遗昭”时,大多数同学,包括老师,都把“盖”字理解为“语气词”。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道:该字应理解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老师,你们的理解是错误的。同学们连忙再查字典,经过师生争论和反复推理,最终否认老师和大多数同学的答案,确认该字的理解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我放下老师的架子,真诚地表扬了这位同学,我看到同学们交流探究的劲头更大了。
二、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过程是多向、实践
多向,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间的交叉立体的互动。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是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学生阅读时结合个人的经历与体验,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是他们与自己、与作者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时与同学讨论,与教师研讨,这是生生对话、生师对话。实践,主要指对话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内心参与到听说读写中,这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参与,比如“读一读、听一听、说一说”都需要学生、老师的对话参与,而这非常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基石是合作、互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提醒我们对话离不开合作基础上的互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尝试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小组也解决不了的再全班合作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则要当众表扬并探讨,以此形成师生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在教学短篇小说《芦花荡》时,教师为引导学生思辨互动,出示这样的问题:
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请问,你赞成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正方):确实过头了,大菱受伤,主要原因是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二菱洗脸时,大菱不放心,老头子却说“洗一洗吧”,认为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恰好相反。这都是他“过于自信”的表现。“过于自尊”是看到大菱受伤后,竟然为了自己的脸面而不想把她们送到目的地,并且为此去找鬼子报仇,虽然侥幸取胜了,但可能暴露自己,自己牺牲问题是小,但有可能影响部队后勤供应,那样问题就严重了。
学生(反方):智勇双全的英雄。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没有枪,但他却能自由出入苇塘,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后勤供应。为了讨回自尊,替大菱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这表明他是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菱受伤,不能遮盖他英雄的光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四、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目的是能力、个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对话之前,要学会妥善处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材与学生,孰轻孰重?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教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在《社戏》第三课时,教师设置这样的主问题:在看完社戏回家路上,因为肚子饿,我和小伙伴们做了什么事情?你对这件事情是怎样评价的?(以师生对话的方法对内容作了探究)
师:到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路的地方时,因为肚子饿,“我”和小伙伴干了什么事情?
生:偷来豆煮着吃。
师:反应很敏捷。偷哪里的豆?(教师及时鼓励,进一步启发学生)
生:偷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
师:为什么偷这两家的?(在无疑处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生:阿发认为他们家的大,所以大家都去他家田里偷了一大捧。
生:双喜认为偷多了,阿发的娘要哭骂的,所以又到旁边的六一公公的田里偷了一大捧。
师:除了偷豆外,还做了什么让他们担心的事情?
生:双喜担心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会被他骂的。
师:那怎么办?
生:双喜已经想好对策,如果骂,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师:答得太好了,这些细节给同学们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为什么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述?(把表扬送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生:这是孩子们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一片天空。
生:这是“我”童年时一段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往事。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类的文学宝库,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