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
——初中美术课堂研究
2018-02-25是人杰
是人杰
(苏州市平江中学校,江苏 苏州)
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从教育部到各个学校课堂,都开始按照改革意见来开始研究实践,形成了一场生机勃勃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和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大会战。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首先要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这是课程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开发应是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大多数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学科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但笔者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中发现很多学校课改目标偏离,主要表现在:(1)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精、尖”,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2)缺乏教育实质,课程设计没有内容,缺乏对大多数学生现状的思考。(3)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的口号时常从教师、学生口中听到。这是新课程改革想要达到的吗?研究性的课程开发被忽略,课堂教学还和几十年前一样。
“有效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是国家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础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提出,解决了课堂改革中的学生核心素养问题。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为核心,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响应新课程改革,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准则的有效教学课程开发,提出综合实践、跨界思维、思维导图、导生制等新教学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笔者在美术课堂上开始教学实践,边学边教,并屡屡反思教学的有效性。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为例,本书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个部分,其中“综合·探索——仕女·簪花”一直被很多美术教师视为“难啃的骨头”,不知道从何下手,还一直停留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阶段。教学效果非常一般,把美术课硬生生变成了一节历史课。
笔者开始运用本校的教学方法,把课堂变成一个教师与学生有序互动、教学结合的场域。“仕女·簪花”这一课里展现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国人物画系列中的一幅经典作品。此画构图以主大从小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对人物服饰、配饰的细致描绘。在课堂上我着重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本课虽然是中国人物画的讲授,但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能只重视本学科的线性思维,在掌握色彩、线条、造型、构图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有非线性思维的跨界思维,结合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一起思考。举个例子,本画中仕女的服饰就可以结合生物学、物理学来讲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材质决定造型,造型影响审美”的关键点。这种跨界思维的方式对于学生以后的思维发展有很有益的影响。第二,课堂生态。即构建美术课的学习结构。之前的美术课堂学习都是老师学生单线联系。现在运用导生制共同学习的方法,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四人一组,学习能力最强的作为组长。比如“唐代贵族妇女的审美特点”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一个人解决不了,我就留出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大家群策群议,不会的问题也不会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向老师提问。如果小组有难以解决的问题,组长还可以与邻桌的两个组长一起讨论,组成“铁三角”。碰到更难解决的还可以问学科首席或者老师,组长理解过后再解释给组员听。这样的教学就比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效果好得多。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还锻炼了团结协作和表达能力。第三,学习技术。要使用思维导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之前欣赏课都是老师讲到哪里是哪里,学生跟着老师思维转,前面讲后面就忘了,都是散落一地的知识点。如何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容易记忆呢?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知识一定要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才是有效的记忆。变成导图的形式,一是便于记忆,二是在画导图的同时利用所学的绘画本领来美化图谱,一举两得。笔者从两年前开始使用图谱化备课,也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学到的知识图谱化。以本课为例,让学生绘制一幅古代人物画的思维导图,以作品为点,以历史为线,基本可以涵盖所有的记忆部分,还能拓展跨学科之间的知识面。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让他知道知识如何去概括,如何去归类。
在美术课堂改革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定数,只有不断尝试与积累。始终牢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内都尽可能地调动起来,去协作、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课堂上一点点的改变,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