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成因及预防策略*
2018-02-25张建飞郭文杰
张建飞 郭文杰
(1.灵宝市教育体育局 河南三门峡 472500;2.灵宝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 河南三门峡 472500)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比如我们这样一个县级市,总共22所初中,其中6所局直初中在市区,16所乡镇初中在镇区,这意味着所有初中生都在镇区学生上课。全市小学有将近百所,但是11所在市区的局直小学和13所在镇区的乡镇中心小学,占据了小学生人数的70%。大量学生集中在城镇,但是城镇的学校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了严重的大班额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安全问题,比如学校运动场地狭小,生均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就像我市的一所局直小学占地面积不足10亩(约6670平方米),但是有学生3000余名,这样的学校体育课的安全隐患能少吗?相比之下,那些乡村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就算得上地广人稀,安全隐患相对要少的多。城镇中小学的共同特点是学校面积较小,学生较多,生均活动空间较少。因此,研究城镇中小学体育课的安全教育问题具有实际意义,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下边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际和教学实践,以田径教学为例,从意外伤害事故的成因、预防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田径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综合素质和意志水平,甚至可以说“所有运动项目的体能素质都是从田径运动开始”,所以田径课堂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城镇中小学田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体育教育者的一块心病,严重困扰着体育教学正常进行。
一、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及成因
1.课前服装、危险物品排查不彻底。穿便装、牛仔裤、增高鞋摔倒跌伤、踝关节扭伤,甚至学生带首饰或手表、耳环,口袋里的尖锐小刀、钥匙等坚硬物品刺伤身体。
2.准备活动不充分。由于教师疏忽,学生对准备活动的不重视,懒懒散散,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应付“差事”,绕操场两圈,教师也不重视,没做专门性准备活动,特殊天气(冬季)下运动量不能区别对待,造成部分学生韧带拉伤和损伤。
3.跑步教学中,场地湿滑摔伤,起跑抢道挤摔,途中跑时超越碰撞,障碍跑被器械蹭伤,在跑道上不按逆时针方向跑步或第三人横穿跑道撞伤,终点冲刺后立刻蹲下或躺下造成晕厥。
4.跳跃教学中助跑道过硬、过滑,跳远起跳板不平,沙坑太硬,跳高海绵垫厚度不够或垫子不够大,跳高的过杆和落地姿势不规范等现象,造成踝关节与膝关节韧带扭伤、骨折。
5.投掷教学中学生随意使用器材进行投掷。练习者未在教师口令下统一进行投掷或取回器械,而随意出手或单独取回器械等现象导致发生误伤事故。
6.心理状态不良,情绪低落、急躁、胆怯犹豫导致行为异常,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如休息不好,伤病刚痊愈,跳高怯杆,比赛时队友冲撞,裁判不公带来的情绪化和野蛮粗鲁等行为。
二、预防策略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1)体育课前禁止携带危险品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准备习惯。课前严格检查学生着装,排查携带的尖锐物品,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因准备不充分而带来的运动伤害,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准备习惯。
(2)运动前的安全隐患排查教育。教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运动前排查安全隐患。安全教育不能只靠老师,要授学生以 “渔”,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运动前排查安全隐患。如培养学生在运动前要对场地器材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作出预见、区分和评价。如跑道湿滑,跳远沙坑里埋有砖块、树枝等危险物品要提前捡拾。
(3)上好体育理论课,学习专业安全预防知识。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能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4)上好引导课,结合实地进行安全教育。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体育引导课,教师结合本校操场实际场地器械,以及可提前预见的各种安全隐患,深入到体育课堂常规中进行重点教育,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讲解。
(5)课前进行本节课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前,为学生讲解清楚课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强调在课堂活动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6)卫生保健常识进体育课堂。利用室内课,向学生讲授田径理论以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做到自我爱惜。
(7)重点学生要强化安全教育。课堂上加大对活泼好动,行为异常学生的强化教育,使他们服从老师或小组长的安排,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把安全两字时刻挂在嘴边。
(8)安全教育常态化。平时要注意通过校园集会、广播站、黑板报等机会,利用典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严格排查场地器材,及时消除隐患。
场地器材是田径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课前必须认真细致地检查器械是否牢固、安全、适用,排除隐患。除了学校应派专人定期检查场地器材,体育教师在课前也要对场地、教学器材及其它教学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应当及时排除和上报。
3.加强医务监督,确保家校沟通。
由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功能水平和训练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每学年开学前,学校要通知家长必须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如学生存在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特异体质,应当及时向学校及老师反映,以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4.根据体检后的体质状况科学合理安排分组锻炼。
(1)体质较好的为基本组,学生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锻炼,并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体育锻炼标准,同时也可以从事专项训练和参加田径比赛。
(2)体质一般的为准备组,学生虽可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煅练,但进度要放慢,活动强度和运动负荷也要减少;不宜参加运动训练和激烈的体育活动,要适量活动,可以参加体育锻炼达标测验。
(3)体质异常的为医疗体育组,对于身体发育不良或患有心脏病、先天性运动障碍等严重疾病的学生,应适当指导其参与运动;对于带病带伤者,我们应酌情给予适量的运动。
5.有针对性地备课。
(1)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一排除。不仅要写好教案,更要备学生,备场地器材;不仅要揣摩教材的技术要领、动作结构、重点与难点、保护与帮助,更要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如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纪律习惯、运动能力等),从而达到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2)教研组备课统一协调,避免因班级多,场地器材出现冲突,发生学生“撞车”现象。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统筹安排、相互兼顾,选择最佳教法,提高课堂的组织水平,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
6.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相结合。
(1)既要做好一般性准备活动,还要根据田径项目特点做好专项准备活动,提高身体肌肉内的温度,使人体的运动系统,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都能适应对主教材技术动作的掌握。
(2)根据季节特点进行安排专门性准备活动。如夏季的准备活动较轻,活动量相对来说小些;但是冬季准备活动就要充分,活动量就要加大。另外,在准备活动的组织上,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把准备活动组织得活泼有趣,从而给后续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7.科学合理的安排组织形式和运动量。
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一个教案不同年级不能重复使用,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说,在安排运动量时,避免急功近利,忽视学情,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尤其是在课堂分组训练时,教师不宜给自己未亲自辅导的小组安排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如投掷铅球等。另外,体育教师切勿怕造成伤害事故删除或取消部分教材内容,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志品质锻炼会造成抹不去的遗憾。
8.教学生应对危险的安全自救自护技能。
安全教育只能最大限度预防,而不是万能的,因此在体育课上老师还要教学生在意外来临时应对的自救自护技能。如跑步时,有同学对面冲撞过来,同伴可大声吆喝警示,自己可采取用躲闪或双手抱头团身侧滚动倒地。
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确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有其潜在的危险性,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培养学生安全自护意识和自救自护技能,以避免和减少意外事故的伤害,从而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