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程“生活化”,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
2018-02-25马颖
马 颖
(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九年一贯制学校,辽宁 沈阳)
教学方式生活化是我国素质教育进行革新的一个方向,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将刻板的、枯燥的课本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增强课堂趣味性,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同时,教师也能够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各有其特殊性。这一阶段的学生群体的身心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对外在的环境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索和求真。而这一阶段的教师群体往往存在着学历水平较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难以准确把握,没有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年纪较长的教师存在与学生之间心理差距较大,教学方式单一、古板,难以融入学生群体中去等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主。固定化、单一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违背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带有强制性质的授课方式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比如逃避学习、思维固化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课程生活化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心理,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生活化教学旨在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亲自动手、动脑、动心,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把握课程内容的核心,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有效措施
将课程内容生活化可以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教师可以在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对课程内容的学习。
(一)设置问题和情境
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创设情境更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代入教学内容中,对课程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对课程“上学路上”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了解本单元的内容是引导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加强学生对自我角色和定位的认知。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密切把握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向和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定位,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积极融入小学生活和学习中。在本节课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设置符合学生生活习惯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请同学说一说今天早上是怎么到学校的,来学校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在增设教学情境的阶段,教师可以主动设置情境,也可根据学生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增设情境,比如,你看到有人闯红灯该怎么办呢?请几名学生上台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学习如何应对此类事件。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教师可以设置学生行为评分表,对班级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打分,比如,积极主动参加教室大扫除加一分,并定期对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学校也可以设置学生好人好事的展板,激励学生自觉遵守校园规则。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培养对学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思考优化校园环境的相关措施,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积极思考,学生该如何美化校园环境?在学校,学生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接下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实践,利用学生的手工作品装点教室,共同打扫学校的卫生等。实践性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2]
三、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相较于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保持积极年轻的心态,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观察并掌握学生心理,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教学,优化教学模式,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