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2018-02-25范丹琴
范丹琴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八中学,安徽 太和)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不是空中楼阁,它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理论,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同样也是为了应用地理知识指导人类活动,解决我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手段,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尽管新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环节,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在很多地区,高中地理课堂依旧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地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都大打折扣。在相当比例的老师看来:教材是众多专家联合编写的,有着高度的权威性,理所应当地成为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他们忽视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间存在着客观差异,甚至具体到不同学生身上,同样存在这种个体差异性,而统一编写的教材是难以满足这种差异性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要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先从教材本身入手,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只能是教学的指导工具和辅助材料。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本区域、本校甚至本班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开发设计出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地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生活化教学符合高考命题趋势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018年地理高考大纲强调,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社会上的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按照这些要求,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如2016年全国卷1第42题、2016年全国卷3第36题、2017年江苏卷第1~2题等无论是材料本身,还是设问方式甚至答案设置,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活化”。高考地理学科的生活化命题方向,是指导我们教学的路标,从这个角度上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生活实际与教材相结合,挖掘生活化材料、创设生活化情境、设置生活化问题、归纳生活化答案是必要且紧迫的。
三、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相对而言,地理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若老师一味讲述解题方法和技巧,采用题海战术,极易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进一步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在日常教学中,若老师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入生活素材,从生活素材入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原理、规律的掌握,提升其地理素养,完善其地理知识体系。例如,笔者所在区域居民有安装各种太阳能热水器的习惯,在讲述“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这一专题时,笔者从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调整入手,通过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来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这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例证,通过讲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调整,学生掌握了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点,并且举一反三,学会了计算地方时、测算楼距、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区位,并判断所处区位的其他地理特征等知识。通过导入生活素材,将原本枯燥的太阳高度角计算变为解决学生家庭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方法,无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样,在讲述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知识时,笔者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结合本地大建设的背景,建议学生根据沙颍河湿地资源、京九线和高速公路资源、中药种植资源、人口资源、工业资源等,运用所学知识规划城市布局。这样就能将原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更直观地解决生活问题,凸显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学生发现所学地理知识“有用”,才会有兴趣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综上,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趋势,更能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导入生活化教学,是必要的,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