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2018-02-25陈开智
陈开智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福建 南安)
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模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行动能力与品质,顺利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实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推动综合素质提升。本文详细分析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措施。
一、户外参观,提供地理实践平台
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牢固的教育使命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驾驭教学内容与课堂,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春天万物复苏,激发学生融入与参与自然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锻炼,同时布置一些简单的户外体验项目,实现学习与游戏的融合。
如,婺源油菜花作为有名的旅游景观,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参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考察与参考:(1)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2)当地大面积种植油菜花的区位因素;(3)油菜花适合种植的区域;(4)打造最美乡村的措施。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综合思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并深入分析问题并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提出问题“婺源发展模式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与研究,答案多样化。此外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有心人,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践,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更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实验、数据收集、绘制图表、制作教具等训练,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构知识、培养思维、形成品格。
以绘制地形剖面图为例,在动手绘制恢复各等高线不同高程,用光滑的曲线把不同的点连接起来的瞬间,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山地陡坡缓坡的变化、凸坡凹坡的形态,并能轻松感受视线的遮挡情况,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的转换,“一图到手行天下”,站在地形图前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原始地貌眼前呈现,缓坡沟谷尽收眼底。此时,再让学生来解高考题如“呈现堪察加半岛地形图,确定观看拍摄熊出没地方的最佳位置”以及中考题“给出等高线地形图,要求确定水库的选址、观看瀑布的最佳位置”等题目,答案就会迎刃而解。真正的解题能力从提升实践力中得到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力中得到锻炼。
三、传统教具,合理运用提高能力
(一)感性知识教学时的应用
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中感性知识反映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与联系,这部分知识要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如山脉分布、地理环境演变等内容。
1.地理知识学习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分布,如气候分布、海洋分布等,讲解地理分布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绘制简单的板画,一边绘制一遍讲解,逐渐深入,避免学生拿着地图册盲目寻找,难以找到目标逐渐丧失兴趣。如,主要山脉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描绘中国轮廓图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山脉走向。同时绘制时师生可以共同进行,加深记忆。
2.地理演变直接将地理事物与现象各阶段发展变化表现出来。如,“地理知识”内容讲解时,地球昼夜长短变化是因为公转引起的,地轴是倾斜的,因此公转时不同轨道位置受到太阳照射情况不同,可以利用过程画表示地球表面受热情况的转变。
(二)理性知识教学时的应用
地理理性知识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形成,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地理的知识,如地区气候特征、地形特征。如,教师讲解西北地区地形特征时,可以将西北地区的范围在中国地图上绘制出来,并将山脉、盆地等因素标出来,引导学生总结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通过观察地图学生可以总结西北地区地形主要为高原与盆地,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地理课程学习时可以发现很多知识存在规律性,教师要将这种规律传授给学生,节省时间。如,经度递变知识点学习时,向东度数增加是东经,反之为西经。教材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内容,如,地球自转知识点学习时,规律为自东向西,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则是黑夜,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可以通过绘制地球、箭头等让学生掌握自转规律。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这一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