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5韩倩倩
韩倩倩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江西 南昌)
地理学科同时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课程的性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全面准确地思考问题,这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才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发散思维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提出的,初衷是作为一种与创造性关系密切的重要思考方法,也可称为扩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它是指在思考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受制于惯性思维,积极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构成包括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旁通思维和立体思维四类。下面从这四个方面看看发散性思维在地理中的具体应用。
1.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或时空联系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地理教学的逻辑性,还可清晰表示出事物的动态变化。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中,提到暖锋过境时,会出现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刮风等天气现象,那么利用纵向思维可思考过境前和过境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可让学生以扮演天气预报员的方式将思考的结果展示出来。又如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提及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乱砍滥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按照这个思路,可让学生继续往下延伸,大气CO2增多导致气温升高,出现全球变暖现象,接着又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的纵向联想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习地理的能力。
2.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从事物间的类似或相反方面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开联想。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中讲解锋面系统时可以先展示这两种锋面系统的示意图,请学生来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通过找出这二者的不同之处,从特征上来区分这两种锋面系统。
再如,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这一方面利于海洋水汽进入我国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如黄河、长江,从而有利于我国东西部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思考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会有什么不同呢?
上面的例子一个从相似角度一个从反面角度来应用发散思维,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旁通思维
旁通思维是基于世界万物是彼此联系的理念下创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善于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从别的领域来需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中,我们需要介绍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层次,如果只是单调地按照顺序一一列出,难免让学生觉得乏味。这时,我们应该利用旁通思维的方式,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包裹的收发是需要填写收件人地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和宇宙中另外一个星球上的生物之间进行包裹的邮寄,那么这收发件的地址该如何填写呢?利用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猎奇心理可以更有效地传播相关知识点。
4.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是指要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在讲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提到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目前看来泾河相较于渭河而言要清澈得多,但是历史上这两条河的清浑状态是否一直不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洪荒时期,自然环境尚未受到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泾渭河流域大部分处于暖温带、中温带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所以当时该处森林草原繁茂,故而泾渭河水都是清澈可见的。而到了春秋时期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已然被开发为农业区。人们在此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导致天然植被减少,进而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所以渭河泥沙逐渐增多,河水变得浑浊;但是泾河流域一带,人口稀疏,人们依然靠狩猎、游牧为生,森林、草原繁茂,生态环境良好,故而河水清澈。因此,春秋时期是泾河清澈而渭河混浊,开始呈现泾渭分明的情况。接下来战国末期至隋唐时期,泾河流域也逐渐开发为农业区,天然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泾河流经黄土高原腹地,加之地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地),河流的泥沙含量逐渐超过了渭河。而渭河上游源自秦岭西段,中下游为渭河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水土流失情况相对好一些。所以,这一时期泾河河水更加浑浊,渭河倒显得水清一些了。这一例子不仅对泾渭河之间进行了比较,还对泾渭河的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联系了历史等课外知识,是典型的的应用立体思维的代表。这样的分析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地理事物的特性,很好地揭示了地理事物的演变,还说明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提问或结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积极地应用发散思维的模式,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