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5
(吉林省镇赉县黑鱼泡镇中学校 吉林镇赉 137300)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就是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通过问题教学模式塑造教学情境,培养与提升初中生生物学习质量,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新课导入
课程开始前教师设置一些富有激情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整节课堂都保持高度注意力。新课导入时,既要通过问题简要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且查漏补缺,还要利用问题逐步导入新课程知识。
如,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章节时,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话题设计问题,“春游”这个活动学生都不陌生,教师可以由此引出问题:“你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什么呼吸?如何将无机物转为有机物吗?”这类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简单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又可以通过讨论引入“植物光合作用”这一新知识点。总而言之,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要选择学蛇果感兴趣的话题,并注意问题前后的关联性,实现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顺利导入新课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逐级递进的方式,完成新课导入后利用一个个递进的问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二、情境塑造
在新课开讲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相关的教学案例,以情境案例的模式实现问题式教学法。这里所用到的情景案例最好都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启发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植物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古诗《悯农》中农民辛勤劳动的情境进行重现再配以解说:农民为了一年能获得一个好的收成,要定时去田里除草、灌溉、松土和施肥,即使烈日炎炎也不停歇。如此辛劳,但夏日一场大雨,田中雨水过多,农民又要不辞辛劳的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在这样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的引导下,教师进行提问:农民为什么要对田里的庄家进行松土和施肥呢?既然进行灌溉,那为什么又要将大雨过后多余的水分排出?如果不排水有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些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利用学生所熟悉、知道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此快速导入新课。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情境的选择,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有具有一定启发意义,而且对接下来的学习具有铺设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三、递进问题
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教学前教师需要总结教材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分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的问题也就是本课堂的教学重点,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有侧重的设计问题。
首先,问题言简意赅,准确表达意思即可。如,学习“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组织是什么?人体中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分布与功能是什么?
其次,问题的综合性,设计问题可以从综合归纳与推理论证的角度进行。如,“光合作用”知识点学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后人重复普得利斯特实验时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最后,问题的迁移性,通过问题训练学生的迁移思维与发散思维。如“血液循环”知识点学习完后,教师提出问题:静脉注射时,护士会利用胶皮管将上臂扎紧,直到血管凸显出来后才刺入针头。这节课知识点学习完后后,原理是什么?
四、立足课堂
立足课堂,挖掘问题教学的学习资源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知识探究,让学生学到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学习体验,拓展学习范围,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问题意识的目的。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发现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见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主体作用,主动去总结知识,而不是吃现成的结论,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学科能力。
其次,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可探究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符合他们实际发展水平的问题,做到层层推进,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明确方向,问题设置要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兴趣中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如,在“蚯蚓”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不是提出“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而是提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上爬得更快?”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进行创造性学习。
结语
总之,初中生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存在区别,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在保证学生接受的基础完成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推动初中生物教学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