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
2018-02-25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5)
对部分中学生而言,生物是相对枯燥的学科,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偏重于事物内部机能的解释,随着知识难度的逐渐加深,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感到吃力,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事物的看法单纯而直接,主观意识开始加强,对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有极大的探索欲望。同时,中学生开始进入叛逆期,主张个性,喜欢追求新事物,这种特点在课堂学习中也有体现[1]。很多老师并未合理利用中学生的这些特征,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初中生物教学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难以彰显生物科学的趣味性,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学生反感。
2.教师的主导地位未改变
长期以来,整个生物教学安排都是由教师制定的,教师控制着教学节奏,决定着课程内容、授课方法选择,掌握着作业量的多少等。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唯恐遗漏知识点,教师往往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罗列知识点,这就导致课堂活跃度不够,互动不多,学生的自主讨论、发表见解、总结反思环节被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只能被动地学习。
3.强调解题技巧,忽视思维的养成
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功利心理,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以体现自身教学水平。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需要教师的监督与引导。部分学校和老师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往往忽略了思维的培养,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禁锢,教学的重点往往是答题技巧,强调如何提升卷面成绩。这样一来,学生的生物思维得不到培养,就很难为今后更深层、更复杂的学习打下基础。
4.缺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生物是很贴近生活的学科,学生的日常生活处处都是生物的影子。有些老师缺乏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忽视了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2]。初中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都相对较弱,缺乏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都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善对策
1.强化学科认知,倡导核心素养
(1)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生物学科关注生命的起源与发展,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把握“生命”这一核心概念,增加对生命的认知,从而尊重生命。以《单细胞生物》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阐释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途径,如靠表膜呼吸、靠纤毛运动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神奇。
(2)引导学生加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大自然造物是神奇的,生物体的存在和发展脱离不了自然环境,对自然的珍惜爱护以及敬畏是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又一主题。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在自然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生物教学应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及精神品质的培养,以提升核心素养。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以及科学态度。学科素质的养成,需要理论知识与思想精神的有机结合。生物学科阐释了机体的变化及发展规律,蕴含着唯物辩证法观点,生物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和效果。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并不一定要完全抛弃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而是要去粗取精,不断加入先进的成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做到多元化教学,有选择的使用不同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多设置一些生活化场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生物知识的认知和运用是生物核心素养的体现,教师要不断地将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注重知识的拓展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种子的萌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种子培植实验,让学生在种植、养护的全过程中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结束语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生物教学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注重核心素养的引导与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本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