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2018-02-25胡小爱
胡小爱
(西安文理学院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我国《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要建立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扩大招收技术技能人才范围,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1]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由此可见,国家拟在顶层设计上打破以往单一化的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壁垒,通过提升现有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质量,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力培养本、硕、博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从人才培养上也有了职业教育的属性,而当前的转型发展无疑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路径与可能,甚至还可以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地方本科高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合作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构筑普通高等教育衔接职业教育“立交桥”,切实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进行积极探索。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有普通本科院校1 219所,其中地方本科高校1 108所,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90.9%,[3]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高校在发展中一味攀高求大、定位模糊、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同质,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社会需求很好地相适应,就业率连年偏低,再加上区位优势本身缺乏,思想保守,对转型没有形成明确认识,使得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强,转型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我国现有职业院校13 300所,在校生3 000万人,有近千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但职业教育的先天性缺陷,阻碍了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无法有效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首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在我国,职业教育容易受人歧视,常被称为“二流教育”,被许多家长和学生所排斥。现实中一些单位招聘员工只重学历,常把高技能技工拒之门外,社会上普遍钦羡高学历人才,对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不屑一顾,造成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范围越来越小,招生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其次,一些媒体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内涵理解不够,把应用技术型高校等同于职业院校进行宣传,误导了民众认识。多数人认为地方本科高校经过“升格”后,应向重点本科院校发展,搞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而不应通过“转型”而“降格”,为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使得部分教师对转型产生了抵触情绪;再次,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正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前所未有。学校、政府、社会的权利关系出现了相互掣肘,在这个攻坚克难阶段,有人思想观念保守不支持变革;有人信心不足对改革产生畏难和迷惘心态。但不论是主动融入还是消极应付,都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而是对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形成清晰认识的问题。
(二)管理机制不灵活,学校不能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一是我国的教育管理实行的是系统归口、分级分类、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对教育类型的看法不同其政策取向也不同,造成各自为阵、政出多门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政府附属物”的高校,政务上往往疲于应付、耗费精力,其办学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自主权缺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二是不论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局限在学校教育,没有从终身教育的理念打通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渠道,办学模式仍然遵循封闭的单一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实际需要的半工半读式、短学制、学分制的灵活模式。三是各类教学资源不能相互开放共享,学校、政府、企业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步伐迟缓,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证书无法同等对待,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高等教育。
(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职业教育体系内,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大,人才培养数量多,但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日渐萎缩,发展前景不被看好。高等职业教育大多为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虽然有些发展较快,但未与其他高校建立起开放融合、有效衔接机制,至于研究生教育就更少之甚少了。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也会发展为多层次、复合型的教育。[4]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会逐步形成多种人才培养类型的本科教育,从某种意义而言也可以认为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办学层次、办学形式与职业教育之间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互相密切衔接、上下贯通的一个整体。[5]目前,各类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还不够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学分互认、转学和升学渠道还未打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育体系内部开放机制缺乏有效衔接,很难适应国家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匮乏,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指“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较强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6]“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总量不足,其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对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没有严格要求,大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又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学术性、理论性较强,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不足,既可以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比例偏小。近年来,虽然一些院校采取了“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弥补了一定数量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但既能教学又有高技能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还是短缺,一些专业领军人物匮乏,产出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太少。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要统一认识、加强统筹管理,划清权利、投入配套资金,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打通通道,设计落地政策。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融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建设,增强转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前瞻性,[7]努力与政府、企业、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体系中没有独立出现,[8]为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地位,建议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不只定位在专科层次,而应包含本科层次的教育,要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建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9],确保职业教育向上培养本科、研究生渠道得以畅通,促进职业教育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应增设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条例,强化企业在人才培育中的责任及义务,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习劳动保障制度,减轻学生、学校、企业的经济负担。明确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可获得的权利范围、减免相关税收政策、实行专项经费补贴等内容,提高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应从国家层面架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统筹制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模块等,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以此提高法律的执行度。
(二)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应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实际要求出发,多角度引导社会民众、特别是中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以及中小学开展联合宣传教育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宣传,利用新闻媒体报道、解读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政策,强化国民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认知,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重视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调动全社会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对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开展专题培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力和执行力,组织行业企业和专家学者参与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增强改革决心,达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三)创设合作发展新平台
积极组建“院校发展联盟”,创新“互利共赢、深层合作、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以联盟组织来协调整合现有资源,采取统筹规划、战略重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途径,解决一些院校规模小、实习实训设施不足、专业设置重复、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借助联盟内部协调机制,对职业院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人、财、物进行更大范围的统筹与调配,使相同专业、同类设备、试验场所、实训基地相互开放,让政府、行业、企业的投入资金在学校项目建设上汇集,高层次人才共享。支持职业院校、地方本科高校、行业、企业和社区合作办学,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育等方面实行共建共管机制,积极构建资源共享、功能集约、充分开放、运作高效的合作发展平台。[10]
(四)探索合作办学新路径
创新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路径,除了吸收和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和日本“产学结合”模式外,还应积极创建“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新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造实习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所,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并结合企业要求和学校课程计划,组织生产、教学、实训、科研等工作,建立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渗透企业文化精神[11],既能学习现代工厂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又能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来说,依托学校场地、机械设备等资源可建立生产、销售车间和门面,既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生产投入、节省运行成本和员工培训费用,又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促进企业生产和研发的可持续发展。[12]就高校来讲,引入企业来校办厂,可以最大化地实现专业产业化。教师和学生既是实训和教学的双方,又是一线工作人员,企业员工既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又是学生的兼职指导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不足,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国际视野、省情本位、因校制宜”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教育结构。一是要统筹推进地方本科高校与职业教育的衔接贯通。在学制上中职可以探索实行“3+2+2”直接培养本科毕业生;高职可以实行“3+1”、“3+2”来培养本科人才,本科阶段毕业后,再增加1-3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机会;对学习成绩优秀者,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学分互认与高职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和对等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对衔接课程制定标准,以便各层次学校参照培养标准拟定自己的课程模块。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与中职学校做好对口专业的课程衔接,另一方面要与地方本科高校的相应专业实现课程衔接,推行学分互认制度。二是要统筹推进职业预备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的衔接贯通。在职业预备教育阶段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职业继续教育中应通过开放入学,增加劳动者参与职业继续教育机会,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化激励机制,组建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推进专业学习与生产服务信息同步化发展,研发各类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培训软件,注重开展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远程培训。三是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通过组建社区大学和社区教育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等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社区教育多样化、技能化,使传统的学习补偿教育转变为终生教育,加快职业教育终身化进程。
四、结语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顺应终身教育趋势、整合社会各相关因素而进行的一体多元整体互动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发展战略视域下进行宏观谋划、合理布局,并借助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着力完善现代管理、法律制度、经费投入、资格认证、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系统,加快师资队伍、科学成果转化、人才职业规划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为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重要支撑。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4-6-16]. http://www.snedu.gov.cn/news/qitawenjian/201406/24/8073.html
[3] 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19-24.
[4] 张宏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2,(4):48-51.
[5] 邢晖,郭静.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重庆高教研究,2015,(5):11-14.
[6] 马超逸,等.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J].科教导刊,2016,(3):59-61.
[7] 于洪文.构建开放型的办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1,(6):38-40.
[8] 周运浓.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弊端分析[J].教育情报参考,2004,(2):16-17.
[9] 薛二勇.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66-73.
[10]教育部:高校本科实训实习课时须占总课时30%以上_新闻频道_中国……[EB/OL]. http://news.youth.cn/jy/201511/t20151117_7318097_1
[11]符聪,林虎,韵小娟.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其经验启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6):17-20.
[12]尹兴,郝晓秀,孙诚.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6):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