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位量教学的目标设置与方法探寻
2018-02-25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五小学 江西宜春 330700)
“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单位,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和日常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通过对付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的认识后,学会简单的计算,进行简单的测量,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价值所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观念。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位教学
单位教学本身是很抽象但又很直观的,因为单位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进行计量而产生的,所以,充分尊重单位本身的特性结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来进行单位教学是最恰当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任何一种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有律可寻的,引导学生分析各单位间的进率的特点,比较异同,重点识记特殊的。单位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大小分不清楚。学生面对一个单位,没有一个基本的形象概念,填写使用单位的时候当然就笑话百出,于是像“一张床长2千米”“学校操场大约长16分米”之类的笑话当然就接连不断、层出不穷。二是:单位互化的规则或者说方法不清楚。在六年级的学生中填写“20千克=0,02克”这样的答案也是随处可见。三是:单位间的进率区分不清楚。针对这三种问题,我们可以采纳一下几点:
1.抓好“第一次新教材”的教学: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学生由不知到知、又不懂到理解事实、性质及特征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2.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建立各种单位表象概念:因为单位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进行计量而产生的,所以充分尊重单位本身的特性结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来进行单位数学是最恰当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到长度单位厘米、分数、米,刚开始可以让学生比划三者的大小,但在填写单位时全班学生中难有几个学生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在完全正确的学生中也找不出一直不出错的学生。其实学生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对于单位表象认识不够,学生会比划一厘米,明白一厘米有多大,但对于十厘米,二十厘米的概念却是模糊的,但对于十分米十五分米有多长是明确的,但对于十分米十五分米有多长有概念之后,对于十厘米有多高也是不甚明晰的。
计量单位虽然是小学数学一个很小的方面,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此部分内容直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但是这部分内容很容易被忽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重这一点。
三、单位量教学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要经常测定周围事物的多少、长短、粗细、厚薄、大小、轻重、快慢等。所有这些所能测定的都称为“量”,而对量的测定则称为“计量”。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学习掌握简单的计算方法,并能简单的进行测量,既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也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探究
1.学生尝试改写:根据孩子的情况,将方法不同的孩子互相交流,相互讨论自己的做法,吸取经验和技巧。
2.观察交流对比: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如何进行单位换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在例题解答。
4.数字游戏环节: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来学习,每组4人,设计问题让学生来解答,哪一组先解答出问题,哪一组加分,最后获得高分数的小组教师可以加以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对数字更加敏锐,积极动脑,开发思路引导教学模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
五、探寻小学数学单位教学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2.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考”、“做者”的角色。
3.注重课堂扩展,培养实践能力:课堂的扩展既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课外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面未来的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语
量与计量都是紧密联系的,量离开计量。虽然关于计量单位的内容并不多,考试内容相对简单,但是计量单位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些量单位的学习还促进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推理能力的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为教师,不能放松也不应放松每一个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