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新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02-24伊鹏
伊鹏
摘 要: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传统的新生班级管理存在形式传统,结构单一,缺乏针对性,缺乏反馈机制等问题。本文进一步探讨加强与改进大学新生班级管理的应对策略,包括对新生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新生班级管理工作者的能力等。
关键词:班级管理;新生教育;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由此可见,高校做好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班级内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集体归属感,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小团体现象比较普遍,班级缺乏凝聚力。
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迎来人生重大转折,学习方式的转变,生活环境的改变,让大学新生总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性。结合新生教育,做好大学新生班级管理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響。目前新生班级管理形式陈旧,很难迎合大学新生特点和需求,在结构上体现出了不均衡的现象,不能较大程度地满足新生的实际需要。
一、大学新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管理制度陈旧,缺乏反馈机制
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积极的约束作用。合理的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核心力量的培养,是班级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班集体的重要策略。现有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多数是以辅导员为核心,班长和团支书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而很多其他的班干部岗位形同虚设。一方面,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在班级中的领导力不足,无法动员全班学生积极为班级建设作贡献;另一方面,专业学习任务重,课外活动繁多,班级成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力量得不到充分发挥,班长和团支书常常“孤军奋战”,造成了“一人劳动、众人旁观”的被动局面。另外建立健全反馈体系是新生班级管理工作所必备的,新生班级管理常常处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边缘,缺乏量化考核办法,高校内部各部门要素无法紧密协作,不能形成动态运行体系,难以形成系统性。
(二)班级凝聚力缺乏,班集体意识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是95后独生子女,在被溺爱的环境中成长,部分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自由,致使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以排斥的心理对待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游离于组织边缘。新生班级管理要准确把握95后学生群体数字化生活的特点和偏好,要科学研判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网络行为规律。高校教学实行的是教室流动制度,班级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班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空间,从而形成了“上课来下课走”的自由氛围。此外,高校学生形成了“班级—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也有部分同学热衷于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等,使得生活重心转移到寝室和社团等,从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宿舍小集体,阻碍了班级内部整体的沟通,导致学生班级意识逐步弱化,班级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降低。
(三)班级管理结构单一,工作人员水平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相应的学生管理队伍缺乏,许多辅导员身兼数职,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新生班级管理工作往往由辅导员具体组织、实施,人员结构单一,各高校的专职辅导员普遍是刚毕业的硕士生,知识结构欠缺,更重要的是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在当下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无法做到及时准确把握新生的思想、学习、活动等开展有效的新生教育活动,有的新生不愿意接触辅导员,即使存在问题也不情愿向辅导员敞开心扉的交流,致使辅导员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大学新生班级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
新生教育工作作为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第一,加强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第二,通过新生的德育教育,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人生态度、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顽强的勇气和毅力、高尚的情操,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二)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班风
针对95后学生的特点,以“自我管理”为抓手,实现对大学生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自强品质的培养。班级应当出台完善的班级成员、团员等管理制度。班级团支部管理制度可采用“一册两志三录”制,即班级花名册、班团干部值班日志、班级大记事志、会议记录、活动、记录、班团费用收缴和使用记录,这些管理制度旨班级内形成公平、公正、民主、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在适当的管理约束下,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用制度加以规范,鼓励大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管理,群策群力,通过自我管理的角色转换,共同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
(三)提高新生班级管理工作者的能力
高校需要认识到新生班级管理建设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学生管理者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拓展知识面,丰富学生工作的内容,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掌握。教师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技巧,向新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注重提升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知识水平,进行学习适应性指导,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形势,激发学生对职业发展定位的理性思考,帮助在校大学生坚定专业信心、理性规划大学生涯、科学设计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的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东东,解竣文.基于精细化方法的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2] 朱继光,李浩野.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3(06).
[3]邹永星.新形势下辅导员加强班级建设的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
[4]陈征微,李晓鹏,谭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创新 [J].高校辅导员,2017(3).
[5]钟立伟,宋晓波.高校“90后”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J].科技创业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