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访”到“佳访”:建构立体家访模式
2018-02-24艾孜买提·艾尔肯徐三友
艾孜买提·艾尔肯 徐三友
摘 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邊疆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成为内地高校做好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一大抓手。本文以西北某高校为例,主要探讨内地高校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家访;立体模式
家访是“关怀教育”的一种体现形式,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同时,家访能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现家校联合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我们可以抓住其产生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一、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的意义
教育达成共识,架起心灵桥梁。家访工作架起学校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桥梁。通过走进学生家庭,面对面与家长和学生交流,使学校、家长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同时使学生家庭直接地感受到国家和学校的温暖。
掌握真实资料,促进教育公平。家访一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灵活机动、信息准确、主动深入、针对性强等特点。通过家访, 学校掌握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国家和学校的民族宗教、奖励资助等政策带到老少边穷地区的每一个学生家庭,向其传递国家和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关注,不仅能够带给他们更多信心与希望,也有利于实现学校、家庭及地方教育机构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夯实感情基础,感恩回馈社会。家访还能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刻苦学习的不懈斗志,帮其树立认同祖国、感恩社会、热爱集体的思想观念。此次家访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一类是已经录取但未报到的少数民族新生。家访过程中,对于在校生,其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同于在校园内谈话形式的关心和感动;对于新生而言,他们在尚未走进校园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学校上门传递的关爱之情。
二、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的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家访—使学校、家长和学生建立起了无法割舍的联系,结亲—像亲人一样往来,相互团结,互相理解,这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捷径。
发挥主体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家访组成员以此次家访为契机,可以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更加平等、自信、有效的沟通平台,“炕头唠家常”式的互动是心贴心的,它把教书育人真正落到了实处、细处、关键处,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传递教育理念,形成互补机制。通过深入家访,夯实民族团结的感情基础,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教育理念,切实增强了结对帮扶的实效性,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互补联动机制,切实把边疆学子的工作做到了“家”。
建立个性档案,助力学生成长。家访结束后,认真做备案工作,努力做好被家访学生后期的成长跟踪记录,更有针对性的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档案和教育培养方案。教育引导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并通过这些受访学生的示范引领,带动学校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三、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受访学生对家访有抵触心理。受访少数民族学生常常是家庭经济困难、心理有障碍、成绩不理想、违纪等特殊群体学生,所以他们对家访活动的认识往往不正确,有抵触心理。
家访观念滞后。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在家访对象选择上,家访的对象多是在经济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多是“访贫问苦”,较为单一;在家访成员选择上,只安排学工干部,忽略专业教师,缺乏“集体智慧”;在家访时间选择上,一般都安排在寒暑假,导致家访范围受限,家访成员积极性不高;在家访形式上,只采用实地面对面家访,这种传统家访效果对深处边疆的学生及其家庭毋庸置疑,但面临覆盖面不广,经费、组织与时间等保障问题。
四、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的建议
创新家访工作模式,构筑深入化、立体化的家访体制机制。为了保障家访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长期的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机制,使受访的学生家庭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能否站在时代前沿,适时主动地研究掌握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直接关系到家访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新媒介,多对象、多形式、多成员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家访活动已迫在眉睫。
建立灵活的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机制。可灵活安排家访时间和家访形式。家访时间上,可以分为假期集中家访和根据具体工作情况灵活确定两类。学校层面上可以确定每年假期集中家访的省市区,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走访的范围。学院可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实行家访时间弹性制,人员上除了选派辅导员以外,也可以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家访。家访形式上,可以分为传统家访和媒介家访两类。对身处较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采取媒介家访。而对于生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继续采用传统家访。
加强家访信息沟通反馈与后续跟踪。家访小组应严格要求家访成员在走访中记录与家长交流的详细信息,保存反映学生家庭情况的照片,与家人的合影、视频等材料,家访结束后,家访小组要按时保质提交家访报告。同时,家访小组也应将家访信息反馈至学生所在院系、辅导员或班主任,以便于院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