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大鼓的传承策略研究

2018-02-24焦雅萍徐婵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承策略

焦雅萍 徐婵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事物和现象层出不穷,湖北大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了湖北大鼓的发展现状,通过国内发展传承较好的昆曲这个案例,提出了借鉴其发展传承经验,进而采取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湖北大鼓的措施:第一,创新传承内容;第二,培养传承人和观众;第三,开拓传播渠道;第四,外界力量助力传承;第五,产业传承。通过对湖北大鼓传承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大鼓。

关键词:湖北大鼓;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I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214-03

1 湖北大鼓的概况

湖北大鼓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湖北大鼓其雏形是清道光末年出现的,是流行于湖北武汉、孝感、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也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湖北大鼓原称善书,打鼓说书,钢镰鼓书,打鼓京腔[1],1950年定为现名。湖北大鼓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可以一人说唱、也可以二人对口唱或者多人群口唱等,并有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及不同人物性格描绘,往往通过说技表达[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作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湖北大鼓的曲目,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对人们生活发展的一个见证。

2 湖北大鼓的传承现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态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遭到毁弃,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现本文作者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出了湖北大鼓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承内容陈旧

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湖北大鼓曲目大多为传统的经典老文本,缺少贴近群众生活的、反映人们精神面貌的新话本,导致观众对湖北大鼓产生精神上的脱离。然而现有的湖北大鼓发展停滞不前,湖北大鼓的很多曲目还是10年前的,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和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下的社会现状、人们的生活面貌、精神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湖北大鼓并没有随之更新,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需求,致使曾经非常接地气的湖北大鼓逐渐成为曲高和寡的“博物馆艺术”。

2.2 传承人才不足

湖北大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国家文化部、省文化部以及市文化部,整理出湖北大鼓传承人的现状表(表1)。湖北大鼓现有12个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8人。其中6个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50~70岁之间有3个人,仅有3个传承人年龄在50岁以下。12个传承人也全部为男性。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湖北大鼓的传承人数少,传承人的性别比不均衡,传承人的年龄也普遍偏大,一旦老一批的传承人退休或去世,湖北大鼓的传承就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2.3 传播渠道萎缩

目前,在武汉没有固定表演湖北大鼓的场所,大的综合剧场基本上也没有湖北大鼓表演,仅有少数的小型的都市茶座剧场有湖北大鼓的表演,这就导致了湖北大鼓演员缺少表演的舞台,也造成了湖北大鼓缺乏市场。

2.4 观众群不足

观众是曲艺发展的基础,湖北大鼓的发展也需要观众的支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发现了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喜欢“快餐文化”而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湖北大鼓等曲艺,不少年轻人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说过湖北大鼓。

2.5 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学术界对湖北大鼓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上搜到的湖北大鼓有关文献仅有31篇,而且大部分都是对湖北大鼓音乐性的研究,少有的涉及湖北大鼓传承人的研究也更多的局限在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上,还有一部分仅仅在记载与湖北大鼓相关的活动,这些都无法让人们去真正了解湖北大鼓,我们需要的是从文本、音乐、表演等全方位地去探究湖北大鼓的研究。

3 案例 昆曲的传承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一共有19项。中国昆曲名列其中,而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能发展传承至今,相信除了本身的魅力外,其独特的保护传承方式也值得我们去借鉴。

3.1 昆曲的概况

昆曲,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3]。

3.2 昆曲的传承

3.2.1 高校传承

191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长时,作为昆曲大师的吴梅第一次将昆曲引入了高校课堂,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此后的数百年间,经历了曲社、昆曲研习、社京昆社乃至今天的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就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的校长带领北大师生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昆曲文化周、社团活动,以此来传承昆曲。2013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又步人了一个新的五年,标志着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宣告成立[4]。

昆曲在高校的传承改变了普通群众对旧时戏曲被称之为“下九流”的认识,他们开始重新认识昆曲,使得普通群众也能越来越多地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可贵之处。

3.2.2 创新传统传承内容

2004年,在白先勇先生的倡议和指导下,对经典曲目《牡丹亭》进行了创新,在“只删不改”的原则下,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对传统的音乐、服装以及舞美设计进行包装,创作出来新的校园版的《牡丹亭》,再加上青年演员的卖力表演,该曲目大受欢迎,并获得广泛赞誉。截至2011年底,已公演200场,累计观众30余万人次,并且观众中的大多数为青年人。

3.3.3 外界力量助力昆曲传承

昆曲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对其非常重视,也加大了其投资力度:对昆曲实行特殊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实行直接的、公益性的、定向的投资政策;由政府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昆曲的抢救和保护,对传统昆曲曲目进行整理,同时加大对民间昆曲艺术团的扶持力度,奖励在昆曲的发展和保护上颇有建树的人才,以此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3.3.4 昆曲的传承与产业结合

2015年,江苏省提出要打造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巴城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昆曲特色小镇,通过有形的载体建设,大力普及昆曲知识,培养昆曲‘拥趸,这种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提升了旅游景区的看点,而且进一步宣传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3.3.5 培养昆曲传承接班人和观众群

定期举行昆曲表演活动和昆曲节,在活动中大批中青年演员得到了锤炼,使昆曲也有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传承人;高校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昆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传承人;校外和校内两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昆曲发展后继有人。昆曲进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培养新时期的观众群,解玉峰在《也谈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认为“大学生接受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是最为适合欣赏昆曲艺术的群体”[6]。

4 昆曲传承对湖北大鼓发展传承的启示

中国的昆曲,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世界中,能长期屹立不倒,一直广泛流传下去,除了其本身的独特魅力、丰富的内涵外,它们一直在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不与时代脱轨,而且有着完整、富有体系的传承系统,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一定数量的观众群,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此,学习借鉴中国昆曲的传承发展方式,对于湖北大鼓的传承发展无疑有所裨益。

4.1 创新传承内容

加强对湖北大鼓表演曲目、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如,可引入其它现代元素进入其中,表演人数也不要仅仅局限在以前的模式上,表演的曲目也不要局限在已有的曲目上,可根据时事和新闻创造新的曲目,也可以将当代人们的生活故事写进鼓书,以引起大家的共鸣。要始终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

4.2 培养传承人和观众群

是否有足够而且质量高的传承人,是湖北大鼓传承下去的关键。为此国家及政府要加强对湖北大鼓的投资力度,给予湖北大鼓充分的发展基金[6];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校外双重教育体系,可以考虑让湖北大鼓进入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湖北大鼓的兴趣,也可以培养传承人,一举多得。

有没有观众喜欢,有多少观众喜欢是一项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下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培养湖北大鼓的观众群非常重要。首先,要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加强对湖北大鼓的宣传力度,让其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曲艺;其次,将湖北大鼓列为教学内容,只有了解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喜欢上湖北大鼓,成为其忠实观众;最后,政府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文化、保护文化、崇尚文化的氛围,在社会上刮起一股湖北大鼓的风潮。

4.3 开拓传播渠道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建立湖北曲艺的专业门户并保证网站的有效运营;同时政府也要敦促建议各个媒体发挥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强对湖北大鼓的宣传,将湖北大鼓的相关信息及时发布到相关平台上,使广大市民能够获得最新的消息。高校也应发挥自身的价值,将研究的成果及时公布出来,让观众知晓。

4.4 外界力量助力传承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其自身,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湖北大鼓的投资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湖北大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使湖北大鼓的发展和传承无后顾之忧。

政府的支持很重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必不可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投入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政府除继续扩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外,还应该进一步探索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化、市场化道路。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投资格局,确保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4.5 产业传承

江苏省政府提出将昆曲与旅游业相结合,建设特色昆曲小镇,这都在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实现了双赢。湖北大鼓也可借鉴这种模式,开发特色湖北大鼓相关产业。

(1)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模式,这是比较成熟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湖北省也可借鉴这种模式,将湖北大鼓从产生起的相关物件(乐器、曲目等)在博物馆进行展示,并进行相应的介绍和说明。同时对湖北大鼓每一代的传人和其著名曲目进行介绍,让游客对湖北大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模式。即一种以展现非遗为主题,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为目的,建立极强参与性和知识性的主题景区。湖北省可建设以湖北大鼓为主题的公园或度假村,突出其文化内涵。

(3)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旅游模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节庆模式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民俗或庙会的形式展示。一类是民俗节日旅游,即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组织观光和参与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另一类是民俗活动旅游,即以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举办文化旅游活动。湖北省可定期举办和湖北大鼓有关的旅游节庆活动,以此来提高湖北大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化表演模式。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也符合游客滞留时间短的特征。

5 结语

湖北大鼓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它是反映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的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7]。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湖北大鼓正面临着传承内容陈旧、傳承人才不足、传播渠道萎缩、观众群不足、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因此保护和传承湖北大鼓刻不容缓。我们借鉴国内昆曲的先进经验,进而得出了传承湖北大鼓的五条建议分别是:创新传承内容、培养传承人和观众群、开拓传播渠道、吸引外界力量助力传承和产业传承。但是湖北大鼓有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结合其自身条件,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湖北大鼓传承之路。

参考文献:

[1]陈 静,安佑志.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农学 学报,2016(1):95.

[2]庄贵成,孙思琪.湖北大鼓的叙事学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4, 37(9):22~25.

[3]高 燕.梦入游同品昆曲余韵悠悠昆曲艺术简论[J].黄河之 声,2012(24):83.

[4]王统帅.北京大学昆曲传承模式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36(9):75-78.

[5]王珏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困境[J].当代艺术,2007 (2):33~35.

[6]欧阳亮.付群刚湖北大鼓免费传承班考察报告[J].大众文艺, 2014:47~49.

[7]李秀琴.黄冈善书(湖北大鼓)艺术特征探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 报,2015,35(2):17~18.

猜你喜欢

传承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