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文化演进对桂林地区的影响

2018-02-24谢学方赵芳来燕妮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

谢学方 赵芳 来燕妮

摘要:从历史发展中研究了影响桂林漓江流域发展演变的堤坝渠堰,探析了桂林漓江流域主要水系演变对城市规划发展造成的影响,探讨了漓江流域堤坝渠堰的营建智慧,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相关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演进;堤坝渠堰;营建智慧;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019-03

1 引言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处于“湘桂走廊”的西南端,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白汉武帝(前111年)建始安县至今,桂林已经有了2000余年的文化历史。在三国争霸时期由始安县升为始安郡,再从南北朝时期升为桂州,到南宋时期升为静江府,直到明朝初期才更名为桂林府。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岭南地区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设在桂林,桂林由此成为广南西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西南军事重镇,时称“西南会府”,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漓江作为桂林地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不断滋润着桂北大地,作为桂林地区最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不仅带动了桂林以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发展,而且也孕育着桂林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其中堤坝渠堰的营建在河流流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营造的智慧,营造的技艺至今对我们的规划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堤坝渠堰

2.1 桂林元代伏波山河岸驳堤

位于桂林市伏波山公园伏波山西北,漓江西岸。据《临桂县志》元危素《静江路新城记》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廉访使在任时,巡视旧城,因旧城墙“永颓钇殆尽,惧无以防卫”,逐下令集资修复,伏波山河岸驳堤即为此时所筑。该河岸驳堤用雕凿平整的青石砌筑而成,呈南北走向,长15.2 m,高2.3 m,由下往上每层料石逐层内缩8~10 cm。驳堤石刻上刻有“至正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创建”12个字。刻字石两端各有一尊头顶佛光的浮雕佛像。

伏波山河岸驳堤逐级叠压修建,白下而上逐层内收,石块连接紧密,底部料石厚重粗大,坚固扎实,整体平稳,在建筑技法上有独到之处。它是目前已知的漓江沿岸修建的年代最早的驳岸,对漓江西侧伏波山一带的河岸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

2.2 兴安灵渠

位于兴安县境,为沟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陡河,全长36.4 km。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统一中国,令御史监禄在越城岭开凿运河,连通湘江和漓江,保证战争所需的粮饷可由中原进入岭南。运河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建成,最初名为秦凿渠,后因漓江上游流域名为零水,又称零渠,直至唐朝称为灵渠。

灵渠工程选在今兴安县城东南2km的分水塘,通过建筑铧嘴、大小天平和开凿渠道,将海阳河水分为两支,一支经南渠通往漓江,一支经北渠归入湘江,从而沟通了湘、漓二水。

灵渠的主体工程有铧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道、泄水天平、陡门、秦堤等部分组成。

铧嘴用于劈水分流,其形前锐后钝,形式犁铧之嘴,故名“铧嘴”。全铧嘴长186m,宽22.5m,高5m,它的作用是分洪和导航。它将海阳河水劈开分为两半,借斜角之力将河水三、七分开,河水经铧嘴尖向南北两侧缓缓分流,然后顺着大小天平,斜流进南北渠道,往北流向湘江,往南流人漓江。南北渠多余的河水就溢过大小天平平流下堤坝。正常情况下,海阳河流下的水经铧嘴分流后,七分水经北渠流回湘江故道,三分水经南渠注入漓江支流,才有了“三分漓水,七分湘水”之说。

灵渠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闸运河,也是中国最早的越岭运河。它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使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四大水系从此皆有运河相连。灵渠的开凿,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千年以来,灵渠一直是连接中部平原地区与南方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要道之一,为两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临桂桂柳运河

桂柳运河,又名南陡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692年),是广西古代的两大运河之一。运河源于临桂县会仙乡狮子岩,汇分水塘,在分水塘的西南面有堤坝一道,出分水塘,一经分水东闸,东流曲折十五里至太平脚陡,过蒋家村蒋家坝,转至相思江,再流入漓江。一经分水西闸,西流至鲢鱼脚陡,下大湾,达苏桥汇永福汇,入柳江全长30km,河床宽10余m。由于运河水量很小,特设置陡门多处,以蓄水行舟。桂柳运河上共有桥11座,陡门24个,其中基本保存完好的橋9座,陡门7个,是研究该运河的宝贵实物资料。

从唐长寿元年开筑桂柳运河,历宋、元、明至清初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这条运河是西南重镇桂林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客观上也成了朝廷调兵遣将镇压土著“反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要道。据载,这条运河在战时主要运送军需物资,平时也运送其他物资。为保护渠道,朝廷派员经管严守,民众不得使用。由于运河主要为解决军务军需而专用,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不兴旺,以致史志不载,人不相传。

3 堤坝渠堰的营建智慧思考

桂林伏波山驳岸、兴安灵渠、临桂桂柳运河虽然都是过去遗存下来的产物,但是它们对于桂林从古至今的发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桂林的社会繁荣、文化交流、水利交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桂林的文化,实质上也是漓江的文化,是漓江给桂林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其中,漓江流域这些重要的水利工程枢纽,也让漓江流域持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如今桂林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城市面貌也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城市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交通堵塞、河道污染、城市街区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城市无序过度开发等等。

桂林伏波山一带修筑的驳岸,利用了巧妙的施工工艺,就地取材,不仅仅是建成了一道防御设施,在今后的发展演变中,驳岸的修建更是保护了伏波山山体的完整性,在河流不断地变迁,洪涝灾害来临时,都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不由得引发人们思考,古人智慧的巧妙。

兴安的灵渠,更是为漓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旧时因漓江流量和水量稀少,导致无法行舟行船,漓江周边的城镇村落生活更是艰辛,无水通航,无水灌溉都成了严重的问题,也妨碍了漓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然而灵渠的修建,不仅仅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全国的工具,也促成了漓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大融合,大促进,更加丰富了漓江文化的内涵与多元化,使得人们可以坐船行舟至中原大地,下至珠江流域,灵渠周边居民更是良田得以灌溉,粮食得以丰收。灵渠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作品,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开凿运河之一。

临桂会仙乡的桂柳运河,虽然直到近代才得以民用,但是影响非凡,最主要的体现在于桂林地区的商品社会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更丰富了城市人民的出行途径,丰富了周边地区的商品种类,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地提高。运河流经之处,非但在洪涝灾害时期没有对农田,房屋造成破坏,并且还使周边地区良田万亩,粮果丰收。

这些主要的堤坝渠堰的修筑.让桂林地区的文化不仅仅只是有桂剧、广西大鼓、“歌圩节”、“歌婆节”、桂林山水等等,在不断的融合交流发展中,还出现了抗战文化、壮锦文化、象鼻山酒藏文化、三月三歌圩文化节等等。

4 营建策略

4.1 保持文化历史可见性

桂林的发展,是一曲连绵不断的历史演变歌谣,谈古论今不应该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话语中、脑海里,而是体现在城市之中,是可见的,可感受到的,这是历史在桂林遗存下来的痕迹,是不应该被历史的发展所泯灭,被后人遗忘的。在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有着随处可见的历史痕迹的,不管是一颗古树、一座纪念碑、一处石刻,还是一栋建筑物、一种构筑物。

对于完好保存下来的起居办公的遗址、过去开发建成的公园、著名人士的纪念物、历史文化街区等,都应该妥善建立完备的保护机制,从遗迹的找寻,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历史文化展示,历史价值解读,遗存建筑修缮,是否开辟为旅游景点等,都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条款可遵循。

要坚决反对城市的不断开发发展对历史文物造成的二次破坏,反对借旅游资源开发之名随意变更歪曲历史原型,反对“拆旧建新”的不合理规划开发。

4.2 保持歷史文化生态性

保持历史文化的生态性,不仅仅是要让江河过道细水长流,还是要让历史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当今社会继续发挥着它们的智慧、作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护好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记录、设施、建筑,如同保护我们的国家一、二级珍惜动植物一样加以保护、保存,期待今后从历史文化中不断地研究实践得到新的体会、新的认识、新的作用,继续焕发着历史文化的智慧。

历史文化的生态性,是灵渠不过度破坏周边的动植物环境,不使用现代水利工艺材料,不让生活在此的居民拆除房子或搬迁别处,与自然为友,与洪水为友,与社会为友的水利典范,这不仅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4.3 保持历史文化科学性

再悠长的历史,再灿烂的文化,都会有不足之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的时候,文化也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不是所有的历史文化都是可取,可借鉴,可采纳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法,然而错误的选择,只会造成错误的结果。

在对待历史文化的好与坏时,我们应该有科学的精神,批判辩证的思想,对于那些迂腐陈旧的、不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产物应该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利用、采纳。只有用正确科学合理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发展,才能有效对当今的城市规划发展提出更有利、更适宜、更经济的策略与方案。

4.4 保持历史文化包容性

白漓江流域与全国主要江河湖畔流域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后,各种各样的交流融合变得日益密切,不仅仅是人与人、物与物的简单交流,更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辅相成才能让桂林地区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多元化文化的交流融合才能更好服务人民的生活,有助于城市的规划发展,进而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应该体现出更多更可贵的包容性,对外来宗教的信仰、少数的民族民俗习惯、特殊人群的需要等,都应该给予尊重和关怀。

5 结语

本文对桂林的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经验等做了一定的回顾与分析,并且从历史发展中的堤坝渠堰进行了深度探析,特别提出了保持历史文化的四性(可见性、生态性、科学性、包容性),都是为今后城市规划发展提出的合理性意见,以期对桂林历史文化发展的探索做出一定的贡献,为今后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阳国亮,周作明.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认识与开发实践——桂林历 史文化旅游系列研究之一[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

[2]王家宏.桂林旅游业要充实历史文化特色[J].改革与战略,2000(5).

[3]刘 涛.桂林旅游资源[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4]韩光辉.桂林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1).

[5]张 燕.挖掘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 位[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1).

[6]郝革宗.桂林市应积极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潜在的旅游资源[J].广 西师院学报(白然科学版),2001(3).

[7]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

[8]林京海,桂林文物古迹览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6.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
基于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策略与模式
提高通信工程设计服务能力的探讨
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困境及规划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桂林乡村旅游地户外广告的空间规划研究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水平的规划研究
城市新区滨水空间规划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