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2018-02-24赖文娟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赖文娟

摘要:概括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主要从闽南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用材、建造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传统闽南风格园林与现代闽南风格园林的实例,阐述了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及深远影响。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燕尾脊;出砖入石;烟炙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015-05

1 引言

建筑之美需要服从于周边的环境,正如景观之美需要与建筑相协调一样,闽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赋予了闽南园林特有的景观意识形态,既承载了中原文化,又反映了地方特色、民俗風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闽南风格园林景观的运用也产生了变化,既有对传统风格的传承,又有古为今用的创新,其运用广泛、灵活,富有创造力。

2 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

闽南传统建筑是独特的南派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闽南文化的核心支柱。“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1]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造型朴素却色彩鲜明,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特有的形式、用材、工艺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代表着闽南人的智慧。

2.1 建筑形式

闽南传统建筑极为讲究风水,大多取西南朝向,通常为前埕后厝的布局,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屋面为双曲面,两端双翘燕尾脊,护厝屋顶则使用马鞍脊。

2.2 建筑用材

“白石、红砖、赤瓦”是对闽南传统建筑用材的高度总结,因地制宜的运用多种材料混合砌筑是其最大的特征。通常在建筑群墙、柜台脚、石柱等处会使用当地盛产的花岗岩——砻石,俗称泉州白。红瓦盖顶,红瓦分为板瓦、筒瓦,民间多用弯凹的板瓦,宫殿多用半圆筒的筒瓦[2]。

墙面装饰多用烟炙砖与斗底砖。福建地区各地土壤中含铁量较高,烧出来的砖由于三氧化二铁的原因,成亮丽的红色,俗称红砖,或称“胭脂砖”、“烟炙砖”、“颜紫砖”,多用于闽南传统建筑中墙面的装饰。斗底砖则多用做闽南传统建筑的铺地材料或墙面装饰等,形状多变,有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特殊的拼铺方式含有不同的寓意。比如房间常用丁字砌,寓意人丁兴旺;大厅或入口处常用人字砌,代表引导的作用;宗祠或天井则常用龟形砌,寓意吉祥长寿。

2.3 建造工艺

“出砖入石”最早为利用倒塌房屋残垣断壁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造工艺,白石与红砖红瓦的强烈对比,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再加之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牢固性的特点,这种“就地取材”的砌筑方式被广泛于闽南民居的一些墙面、庭院围墙等处。

除了“出砖人石”这种特殊的工艺,闽南传统建筑中在装饰方面常与石雕、木雕、砖雕结合在一起。木雕通常用于承重的梁、柱、檩以及次要承重构件,如斗、拱、瓜筒、狮座等多作浅浮雕[3]。石雕则多用于门、窗、题匾、栏杆等,常用砻石与青石。在闽南的一些传统建筑的屋顶或墙面的部分还会有“剪瓷雕”的装饰,形成视觉的焦点。

3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运用

3.1 传统闽南园林的特色

传统闽南园林的营造传承了来自中原的风格,历经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唐代泉州的东湖(现如今为东湖公园),为闽南地区古时具有代表意义的闽南园林[4],依然是延续了中国园林的叠山理水形式,与中原的园林相仿,体现了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体现出地域的特色,园林建筑也融人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自己的特点。

3.2 传统闽南风格园林实例——河北园博园闽台园

以第二届中国河北(秦皇岛)园博园闽台园( 2018年6月开园)为例,阐述传统闽南风格园林的实际运用。本次闽台园的整体设计思路沿用了传统中式园林的布局,也是体现了闽南文化发源于中原文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关系。表现形式融入了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如燕尾脊、白石红砖赤瓦、出砖入石的砌筑工艺以及闽南建筑中常用的装饰石雕、木雕以及剪瓷雕等,融合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精粹,打造个性鲜明的闽南风格展园。

3.2.1 项目概况

闽台园位于园区中南部,隶属于地域风情园区,场地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的走势,东西高差约4 m,西侧临近主园路,东侧临近水系,整体占地面积5412m2。

3.2.2 设计定位——传承、互动、展示

文化传承:传承闽台文化的地域特点,闽台文化同以中原文化为起源,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历史演变中融合发展,一体多元、同根同源的重要特征,也印证了两岸在文化上存在深刻的内在关系。

两岸互动:两岸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园区设计,作为两岸文化交流、互动的象征。

景观展示:闽台园运用地域景观元素,介绍闽台文化之间的渊源,通过闽南传统建筑、石艺、茶艺等元素,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3.2.3 主题构思——“闽台五缘相牵,文化六艺相连”

本次闽台园以“闽台五缘相牵,文化六艺相通”为主题构思,体现“五缘、六艺”的闽台文化内涵。“五缘”主要指的是: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闽台文化相似相近,又具有各自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六艺”:茶艺、曲艺、文艺、工艺、船艺、石艺。将“五缘.六艺”融人闽台园的设计元素中,结合闽南传统建筑的要素为载体,整体打造一个可观可游可赏的闽台文化大观园。

3.2.4 整体布局

整体以自然式布局为主,由西北侧设置主人口,围绕中心水系形成环状游线,整体形成“一心两轴多点”的结构。主轴线以入口方言文化长廊,以及园区核心构筑物五缘阁作为主要节点,主轴线北侧设置归茗轩,南侧设置同源亭,轩、阁、亭临水而设,三者以廊相连,形成景观序列。水系通过廊桥、假山跌水相连,形成整体。由西南侧设置次入口,闽台文化影雕景墙结合亲水平台,与对岸船形休闲广场、妈祖文化雕塑形成次轴线主要节点。东南侧结合地形变化,根据高差没置文化浮雕墙以及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的戏剧相关雕塑,形成曲艺文化艺术草坡(图1-2)。

3.2.5 构筑物设计

构筑物设计是本次闽台园的重点,根据整体布局,临水而设置了廊、轩、阁、亭4种形式的园林建筑。园林建筑融入闽南传统建筑的元素,即形式、材料、工艺等,个性鲜明且风格统一。同时加强细节的处理,如屋脊剪瓷雕的装饰、木雕以及石雕的装饰,以延续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

方言文化长廊:以闽南传统建筑的燕尾脊做为要素,两侧墙体各设置两扇以燕尾脊构件为形式及工艺的写意景墙,与主墙体呈45°交叉,增加了景墙的观赏面积,景墙上融人闽南传统建筑元素“青石螭虎窗”。铺地中融人闽南方言当中的文字,形成地刻,同时搭配石材与红砖,形成方言文化长廊(图3、4)。

五缘阁:位于中心水系东侧,临水而设的两层建筑,建筑形式采用闽南建筑中传统的燕尾脊、白石赤瓦、木雕等形式做为要素。一层主要为室内展厅,以展示闽台五缘文化为主。二楼为戏台,展示闽台相通的戏曲文化,如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图5)。

4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

4.1 现代闽南风格园林的特色

设计行业近几年趋向于传统文化的回归,现代中式风格的园林景观层出不穷,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现代人文与传统文化的一种碰撞,其表现形式更为灵活,不拘泥于传统园林的布局与材料的使用,更多的追求意境的表达,成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沉稳而内敛,不失高雅。同样,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景观中,也更多地融人了现代元素,更多体现在材料的运用与建筑符号的抽象提取,形成现代闽南风格的景观形式。

4.2 现代闽南风格园林实例——天津绿博园厦门园

以第三届中国(天津)绿化博览会厦门园为实例(2014年8月竣工),阐述现代闽南风格园林景观的实际运用。设计的重点在于闽南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相融合,体现出厦门的时代感和活力,达到休憩、观赏、文化传播多项功能的目的,是在“新中式、新闽南”的风格上一个实例的探讨。

4.2.1 构思出发点

鹭岛文化:厦门相传古时有白鹭柄息,故又有“鹭岛”之称,白鹭为厦门市鸟。多年来白鹭已然成为厦门的标志,园区多处应用白鹭元素,贯穿全园,展现出鹭岛和平、祥和的景象。

红砖文化:“红砖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的文化,是闽南人民繁衍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园区建筑融入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形成“新中式、新闽南”的风格。

海上花园城市:厦门作为滨海城市,位于海峡西岸,素有“海上花园城市”的美称。园区内整体景观的打造围绕海上花园城市的主题而展开,构筑厦门园别样的风采。

活力厦门:体现厦门特有的活力城市风貌.园区将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符号与厦门现代活力都市的面貌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所表现出的崭新风采。

4.2.2 设计定位

以写意山水为主旨.展示闽南文化符号,与经济特区的发展活力相结合,加入厦门文化元素,强调自然与人文并重、传统与现代结合,景观层次分明,突出主题:以“山·海·林”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为基调,集功能、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休闲、观赏型文化展示区。

“山”设计采用的异形种植池与景石寓意山体,贯穿全园,点缀山色(图6)。

“海”——园区内用水系寓意海水,用鼓浪屿缩影浮雕体现海滨城市的印象(图7)。

“林”——观赏植物层次分明、种类繁多、错落有致,呈现出绿林的景色。让“林”元素可在园区内随处可见,景观小品内嵌的树林符号也映衬着“林”的主题(图8)。

4.2.3 整体布局

厦门园分布于展园的最北侧,地块分布属于全园地势最高的坡地地段上,全园占地面积2600 m2,总造价为361.162万元。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园区主入口,运用现代风格的构筑物以及红砖饰面的景墙,体现厦门特色。根据地势的变化,园区内采用了异形种植池,将园路两旁的绿化高低错落自然的衔接起来,引导游人的游赏路线。

园区的最北侧是全园地势变化最大的区域,于制高点没置构筑物嘉蕴轩,结合跌水景观,并伴以白鹭雕塑,营造出写意山水的观赏氛围(图9)。

4.2.4 构筑物设计

嘉蕴轩:在全园的制高点设置嘉蕴轩,建筑东南朝向,寓意厦门地处东南,主要展示厦门的历史文化,传播厦门文化底蕴,并提供游人休憩的空间。

建筑屋顶的形式采用闽南传统建筑中歇山顶加以简化,运用了钢构与玻璃结合的现代手法。主体结构采用钢构形式,运用工字钢、方钢、玻璃、防腐木、闽南红砖作为主要材料,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材料、建造工艺的融合。同时建筑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采用外廊的形式,增加建筑的空间感和層次感,与外围水系融为一体(图10)。

浮雕墙:根据地形与游线而设置的一系列厦门城市名片主题浮雕墙,既可以作为厦门文化的展示,也可以作为视觉的隔断,增强空间的变化,达到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选取了厦门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名片作为主题,如白鹭洲公园、厦门园博苑、天竺山森林公园、集美学村、万石植物园、鼓浪屿等形成了一系列主题浮雕墙,在材质上采用了方钢、花岗岩、闽南红砖、浮雕相结合的形式,融入闽南元素与现代材料工艺,与园区形成统一的风格(图11)。

5 结语

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与阐述,可以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对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传统闽南风格还是现代闽南风格的园林景观,都蕴含了深刻的地域文化色彩。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古为今用,不论是建筑符号的使用,还是传统材料与现代建材的混合使用,或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都趋于多元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也使得闽南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黄金良.泉州民居[M].福州:海风出版社,1996:83~175.

[2]林秀琴.浅析闽南传统建筑屋顶文化的形成[J].福建文博,2009 (1):50~56.

[3]蒋钦全.浅谈闽南传统建筑的几种特色工艺[J]。古建园林技术, 2008(4):42~44.

[4]何志榕.传统闽南同林发展脉络[J].广东园林,20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