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探析

2018-02-24胡迎春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时代价值

胡迎春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发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我们的双手去创造我们的幸福。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理论渊源;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人民的价值性提到新的历史方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彻十九大报告的主线,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对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2]。该论述表明,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正推动力量和主体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提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发展理念和各项政策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二者一脉相承。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本思想在中国早已存在,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之上。早在《尚书》一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后,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北宋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于谦的 “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无不体现了古人以天下苍生为重的高尚情操。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深化了民本思想,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无不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蕴涵宝贵的仁政爱民、身兼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些无不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蕴涵宝贵的仁政爱民、身兼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历久弥新,发扬光大,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宝贵镜鉴。习近平曾指出,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元素,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必须继承和发扬[3]。习近平总书记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时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鉴和有效运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原则与执政标准,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脱离了人民群众、忘记了人民群众,我们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十九大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让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新的历史使命。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科学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基本问题,是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理论阐述,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深刻把握。

(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其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在中国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了今天同样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现了新变化,面对人民需求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新举措,目的就是解决社会生产中最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

西方资本主义主流发展思想认为,劳动、资本和技术是物质生产的三大要素,但由于人均产量只有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才能提高,因此资本和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因此,从根本上看,发展源自人类的劳动,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来自广大劳动者。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53个党员发展到今天的八千多万党员,打败了国民党,推翻了三座大山,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的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从建国初期世界GDP排名104位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有信心也更有实力去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

(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

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的今天,共产党人的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民,一个都不能少。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生产导致中西部还存在着贫困地区,中国的农村还存在着贫困人口,这些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所在。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地走精准扶贫之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五年来,我们有六千多万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4],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时代价值

(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涵,二者一脉相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二)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治国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三)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传家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符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能够始终确保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夯实我党的执政基础。

四、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3]章兴鸣 陈佳利.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三维论析:基礎、依据与路径[J].前沿,2018(4):11.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时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