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用人体解剖学在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体现
2018-02-24陆国斌
陆国斌
摘 要:以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其艺术作品分析与研究,探讨艺用人体解剖在其作品中的重要作用。米开朗基罗建立了对秩序与和谐比例的追求,运用科学透视法、人体解剖等手法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通过空间透视的再现和叠压的构建剖析人体结构。用了新的人体造型语言,创造了全新的肉体形象,用它记录了当代人的社会行为和精神、情感,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的热爱和歌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艺用人体解剖学;米开朗基罗;人体结构
人体造型解剖学研究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也为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便捷的学习渠道。譬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把人体研究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与伴侣,把人体当做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加以研究。他崇拜具有神一般“高富帅”的男性裸体,他也利用对解剖学的精通,塑造出超出人类想象的大比例的雕像。
一、根据历史背景分析
14世纪,教皇与国王争夺势力,基督教被教皇所利用,严重影响到耶稣玛利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国势动荡,战乱不断,内心的恐慌与没有安全感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原始时期的自我保护和杀戮争夺的心理寄托,崇尚自然之美、健康的体魄和完美体形。人们的观念已经达到不受阶级苦力压迫。为保护和捍卫自己的生命,男人女人都开始加强锻炼,健美很快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由此,这一时期被成为时代、国家和命运的转折点。
由于社会原因,米开朗基罗的心理也是很矛盾的。他是个工作狂、“疯子”,艺术让他痴狂、兴奋、废寝忘食。他的生活与人生没有规律,他的一生也是在不息的艺术冲动与创造中度过,他试图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恒。迄今为止,他与他的艺术成果名垂千古,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无人超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意大利人对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重新发现与阐释,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探索。艺术家建立了对秩序与和谐比例的追求,运用科学透视法、人体解剖等手法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通过空间透视的再现和叠压的构建剖析人体结构。
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塑造具有真善美、和谐比例的追求,巧妙运用透视法、人体解剖等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以理论联合实践为基础的解剖特点。
二、根据艺术原理进行剖析
(一)姿态分析
从艺术作品《大卫》中来看,完全符合真善美、和谐完美体态,现代人称之为“高富帅”的代言。就其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来看,米开朗基罗在人体姿态上用于夸张手法。其运动幅度非常之大,但是很稳定,整个动势处于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身体所有重心位于右腿,左腿放松,自然而然迈出一侧,起到辅助支撑作用。作品中整个体态特征是三点一线,分为头、肩、脚三个体块,头、胸、腰、臀、腿各个部位都处于扭曲状态,两腿面向前,头部扭转向左,为产生动静结合的对比性,故意将右胳膊自然下垂,左胳膊弯曲向上。整个造型中将艺术人体的动与静完美结合,人体结构在运动中明确地显露出来,激动不安的紧张情绪通过身体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能显现出来,崇尚理想的信念也在运动中流露出来。
(二)体形分析
《大卫》中为了表现人战胜一切的强大力量,表现巨人式的英雄形象,米开朗基罗在自己作品中突出了巨人式的高大人体,头与全身比例在1:8以上,所有作品中的体形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从体形身高上看,米开朗基罗的所有人体基本形体都是一样,高大,健壮,匀称,具有所有人的共性,并将这种人体的肉体共性理想化。他要在人的力士般的体形中显出人的尊严和力量。作品根据体形特征创作,大卫的体形堪称完美,符合健美体形的标准,尤其是胸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特殊明显,而且腹部与耻骨连接处要比真人比例长点,这样更突显耻骨的唯美之处。作品中对于男性体形特征也是处理非常到位,标准的倒三角形,腰与肩膀的比例是2:1的比例,这样完美比例恰巧和下肢两脚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看似整体动势幅度较大,其实很稳定。
(三)人体空间透视的处理
米开朗基罗为了在作品中表现冲向四面八方的力,常使人体的某部分伸向深度空间或直向观众,如《垂死的奴隶》。如果真人做这些动作,伸向深度空间和直向观众的形体,必然造成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形,因此出现比例失调而不和谐的感觉。但米开朗基罗在人体绘画中却不做近大远小的变形描写,而是将近处与远处两个同样不和谐的形体效果。米开朗基罗虽然不用近大远小变形画法,但是他画的人体仍有明显的空间感。他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造成人体空间感和厚度。
1.轮廓线的叠压
《垂死的奴隶》中,模特的斜方肌压住三角肌轮廓、三角肌轮廓压住肱二头肌轮廓,肱二头肌压住前臂轮廓,使上肢产生由前向后延伸的感觉,表现出痛苦挣扎摆脱束缚的愤怒。后背右侧轮廓也是由前向后有秩序的遮压关系,臀大肌轮廓压住脊椎轮廓,脊椎压住右侧脊肌轮廓,脊肌轮廓压住背阔肌和肩胛肌轮廓,造成后背前后空间感和运动感。真实模特身上是看不到这些的,即便是再完美的健美模特,也不能显露得这么明显。很显然,米开朗基罗又是刻意夸张和扭曲变形了人体本身的形体。
2.横断面的处理
米开朗基罗在刻画向深度空间延伸的形体时,用轮廓的遮压暗示形体首尾的横断面,使其产生向深度空间延伸的效果。米开朗基罗在人体绘画中追求在深度空间中的延伸感和立体感,是为了表现与中世纪否认肉体相反的观念,人的真实存在和充满战胜一切的力。他不描绘人在运动中发生的近大远小视觉上的形变,是为了表现人的健全和完美。
(四)人体曲态特征
艺术家将个人情感转移到作品中,抛开世俗,表现生命的跳动、力量的蓄积、情绪的不安。他对人体结构的刻画有以下特点:
1.重点刻画的结构部位
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米开朗基罗重点刻画的人体结构部位是各关节部位。如《垂死的奴隶》中人体大形体之间的交接部位。这些交接部位是:颈与胸肩相接的部位,上肢与胸相接部位,前臂与上臂相接的肘关节,手与前臂相接的腕关节,胸廓与腰腹(中腹部位和腹外斜肌部位)相接的胸廓下角部位,腰腹與臀相接的髂前上脊以及腹股沟和耻骨部位,大腿与小腿相接的膝部,小腿至脚相接的踝部,手部的肌腱部分等。其中大腿与小腿的关节——髌骨部位,是整个画面的重点部位。它作为一个点,支撑了整个身体的重心点。也可以把它比作大户人家门口蹲的两头大石狮,庄重而威严。可见,米开朗基罗在处理时也是深思熟虑的。他对于大腿肌肉的刻画,把那些膨胀着的大小肌肉形体按解剖结构关系准确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使肌肉和骨骼构成一个穿插争让、覆盖衔接、包绕盘旋的肉体结构网,髌骨就像是盘旋在柱子上的蛟龙头上的皇冠一样显眼。
2.人体外轮廓与结构
米开朗基罗将人体整个结构以及动势上都加以特别夸张的修饰。他极为重视人体外轮廓的结构处理,他画的每一个轮廓都是由某一肌肉形成的,每一段轮廓的起点和止点都严格体现解剖构造关系。两段相接的轮廓相交,哪一条线哪一线起于何处止于何处,里出外进,笔笔送到,都由特定角度的解剖结构关系决定。坚硬的石头在他的手里已经变成一种肉体的诱惑,灵魂的共鸣。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作为伟大的艺术家,采用了新的人体造型语言,创造了全新的肉体形象,用它记录了当代人的社会行为和精神、情感,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的热爱和歌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丹纳说,“米开朗基罗做的许多解剖,画的无数素描,经常对自己做的内心分析,对悲壮的情感和反映在肉体上的表情的研究,于他来说是手段,其实是表现他所热爱的那股战斗力”。
参考文献:
[1]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杰拉尔丁·A·约翰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保罗·奥斯卡·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4]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下册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