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绘画情感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2018-02-24朱亚明
朱亚明
摘 要:吴冠中先生被称为中国绘画界的一代宗师,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国画与版画现代化的探索。其无论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创作,始终站在东西方历史文化与艺术思想交汇口,思索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会贯通,绘画作品中强调“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对真实的情感表达与艺术精神的肯定与思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思想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其中西融合的理念、强调艺术精神的重要性、绘画情感的真实表达都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冠中先生通过绘画艺术的表现来打破艺术思想领域的封闭禁区,其力度是令人惊讶的,其艺术作品中笔法的應用、强调的形式美感等,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绘画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创造创新思想适应了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需求,更为中国当下的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吴冠中;绘画情感;中国绘画发展;影响
吴冠中先生作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其作品被公认为是中西方绘画艺术融合的典范,作品涉及了水彩、油画、水墨写意、版画等多种绘画形式。其高超的绘画艺术和对绘画不断创造探索的能力,对中国的绘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们对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详细的解析之后,不难发现先生主要的艺术主题就是中国美学在面对西方美学时所持有的态度,而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在面对西方社会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打破了因为国界存在而产生的局限,而且还突出地表明了中国民族的立场。这个一直被人们热议的话题通过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被推向了关于艺术评判价值观的风口浪尖之处。
从最初对西方艺术文化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到现在反对声远远超于支持的呼吁,吴冠中先生将问题推向了极端。先生本人不在乎外界的质疑,坚持自己的思想,始终要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改革尽着自己的一份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绘画艺术才最终突破重围,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而吴冠中先生用其一生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在创作中强调艺术精神的重要性、绘画情感的真实表达、美的信念与艺术形式的高度敏感,其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宏观上分析吴冠中绘画情感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影响
首先,对中国社会关于艺术美辨识度的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绘画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众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观念有助于长期发展我国的艺术形式,并且具有美术教育意义,也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说时下学生思想浮躁,厌倦绘画艺术,而只是片面追求技巧、过度关注结果等等。
吴冠中先生在早期绘画学习与艺术创作阶段就经历过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艺术教育体制,并且都有着自己深入的理解、思考。中国美术艺术经历着多次转变,从早期的模仿型到如今的创造型,多元化的绘画艺术将成为将来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些年来我国绘画艺术有了明显的发展,从以前的狭窄、局限到现在的多元化,每一个艺术形式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架,大致可将中国绘画分为油画、中国画、水彩等几个方面,而中国画又可以继续划分,比如说山水画、人物画等等。这正是吴冠中先生主张的中国绘画艺术所需要走的多元化道路,因为东西双方对最高境界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主张能够了解更多关于绘画艺术的内容,只懂得一种,而对另一种只知毛皮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观念,并且为积极培养出艺术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多元化的绘画艺术观念的作用也在于此,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高度,用艺术的形式去塑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吴冠中先生因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脾性,其画作充分运用了东方绘画的艺术特点,以独特的构图,点、线、面的表现和画面“留白”的方式,就简删繁,寥寥数笔就尽显东方绘画的艺术神韵。确切地说,先生用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极力体现出了中国画的情趣神韵,在融合中很好地表达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社会辨识度。
其次,对创作者绘画个性的影响。吴冠中先生的创作无论是风格还是情感表现都有着独特魅力,不断地创新与更新传统绘画理念是先生绘画艺术创作的核心。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家们应该拥有不断思考的能力、创造的精神,这样的话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这一点与吴冠中先生自己对待中国绘画艺术的态度是一致的。他的绘画作品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其画作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逸趣横生,在抽象与半抽象之间,彰显个性化形式美感,例如先生的《水巷》《山花》《怀乡》等作品就能可见一斑。先生的画不做作,更不存在仿造的情况,这便是具备创新精神最好的证明。针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形式,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将来,从提升审美观念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这样不仅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也能够推动中国当下绘画艺术的发展前行。
最后,包容思想的验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便接踵而至,促进了绘画艺术从材料、表现力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全球社会信息化的到来更使得我国绘画艺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中外艺术的交流日渐频繁,中西方艺术不断深化融合,在艺术层面上面可谓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吴冠中先生对待中国绘画艺术的观念是需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意味着中国绘画艺术需要更加开放,甚至是能够与国际接轨。当科技和艺术产生交集的时候,便需要良好地处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用科技为艺术打下夯实的基础,才能有助于中国绘画艺术向世界迈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更加强调对美学创新的思索,引领人们向体统、整体、宏观的方向去挖掘深造。这就体现具备国际性的艺术理念的重要性,一旦失去这一理念,其创造出的绘画作品便不能很好地促进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吴冠中先生坚持这一理念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把中国文化与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系,从而由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转变成中国文化精神,进而步入全世界的殿堂。综合性的艺术理念是吴冠中先生主张中西融合的最好体现。如何与世界接轨,是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引来新的课题,比如说如何适应当今国家政策以及我国绘画艺术教学的发展情况等。相信只要具备了国际性的艺术理念,将会给国内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微观上分析吴冠中绘画情感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影响
吴冠中先生也与其他艺术家们一样,强调借洋兴中的重要性,需要参考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与此同时还要与现实社会同步,和大众保持一致,这样的话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才会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吴冠中先生对绘画艺术的研究一致都处于动态考查的阶段,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揭示绘画艺术的真谛,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现代国人对吴冠中先生思想的支持是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史来看,存在许多遭到质疑的中国绘画艺术,然而经过时间的考证,现今已被人们视为经典的中国绘画艺术作品。而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国绘画艺术存在的现代问题仍然处于争执状态,只有不断地摸索前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弄清楚中国绘画艺术的范围以及其自身所处的立场是什么,中国绘画艺术对国人对世界而言带来的是什么。
为了与当今社会接轨,就必须引入许多现代色彩,当然与传统的联系也不能减少。通过现代高科技例如电影、摄影设计出动漫主题的内容,可以看出現代中国绘画艺术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现实社会。处于当今社会的画家们仍然需要记住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要求,具有创造精神,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在研究语言形式上,画家需要根据自己的风格设置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形式。从道具材料的角度来看,用什么彩具、染料都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而选取的纸张、画板也需要加以注意。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这与现代、传统不同派别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艺术不能成为阻挡创新思想的绊脚石,中国绘画艺术作品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对于从事绘画创作的人来说,吴冠中先生习惯用现实的东西去阐述一个很难理解的道理,比如说吴冠中先生曾用一个苦瓜去代指曾经受到过的艰辛与磨难。这原本是很抽象的事物,却用苦瓜所带来的苦味指代,从而将灵魂深处隐藏的内容挖掘出来,所以许多评论家认为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作品带给人们一种不轻浮的美。
实际上,吴冠中先生绘画的艺术情感是多元性的,比如在他的绘画风景当中便融入了许多色彩,利用色彩的提炼来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及写实精神等等。吴冠中先生对中国绘画的研究为发展油画以及水墨彩画提供了长期考查的依据,所以他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了时代巨人、创新绘画艺术大师。
三、结语
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与改革,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美学艺术的特点,而且还要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内容;我们不仅要立足于本土,还要秉承传统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未来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之路。吴冠中曾经讲道:“造型艺术不讲形式,那是不务正业。”其绘画一生都没有放弃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因为先生坚信创新者更有能力发扬传统,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吴冠中先生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用西方的绘画艺术表现了东方的审美情趣,并在东方与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下将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相结合,开创了属于中国式的言语以及风格,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如此,吴冠中先生俯瞰中西的世界眼光才能既达到与现实接轨的目的,又完成融合民族特色的目标,这些在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其绘画作品中的绘画情感饱满而又充实,这是中国每一位艺术家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吴冠中绘画艺术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推动中国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吴冠中文集(艺术散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2]吴冠中.画眼[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3]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