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24姚远褚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姚远 褚力

摘  要:为了进一步做好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政策—资金—知识产权—标准—技术的顺序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州窑的数字化保护进行了一番梳理,结合近年来各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得失经验发现以下问题:政府指挥协调工作有待加强;资金筹措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标准化建设的缺失;技术手段选择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合理筹措使用资金; 推进知识产权法规的完善,确保各方合法利益; 建立合理高效的标准化体系; 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手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数字技术;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101(2018)06  0007  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总则”。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普遍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文化多样性,是国家、民族文化话语权的体现,因此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受到重视。本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受到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尝试。1990年的“美国记忆实验计划”,至今已“存储了总计900万件以上记录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数字化藏品”[1]。法国有旨在维护法国历史文化记忆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卡利加”工程,英国、意大利在“非遗”数字图书馆网站方面建设成就突出[2]。在亚洲,日本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前列,上世纪50年代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法》,在数字化方面,依托国会图书馆、亚洲文化中心,建立了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堪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楷模[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2002年颁布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和《数字文化遺产保护纲领》的草案,为各国进行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4],我国于2005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数字保护的明确目标,以此为契机,各地广泛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南京大学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微软研究院的兵马俑、山东大学的考古数字博物馆、浙江大学的虚拟故宫漫游和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等。总的来说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进展迅速,个别项目成果令人瞩目。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通过调研各地非遗数字化研究的开展状况,主要发现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已经建成的非遗数字化资源与非遗资源总量的比例仍极不平衡,且很多项目成果形式与功能上仍较为单一,以数据储存和简单的应用为主[5]。其次研究对象上,像故宫、兵马俑、敦煌石窟这类知名“非遗”受到追捧,保护工作开展较为深入成熟,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非遗”受到冷落,而后者的生存状态更急需保护。从类型上看,动态的、带有视觉表演成分或空间展示性质的“非遗”更利于通过数字技术直观演绎,因而更受青睐,如舞蹈、戏剧、雕刻、建筑景观等,相比之下,静态的、技艺类的“非遗”获得关注较少。从研究成果上看,对于技术层面关注的多,对于制约数字保护的其他因素关注的少。

本文试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为例,参考其他地区“非遗”项目的相关经验,分析寿州窑“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中已经或将要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相较其他“非遗”保护研究有以下创新之处:研究对象较为新颖,研究内容不仅着眼技术层面,更关注影响数字保护的其他因素。

一、寿州窑“非遗”数字保护及研究现状

寿州窑为隋唐时期制瓷名窑之一,地跨古寿、潦两州,遗址主要散布于今安徽省淮南市辖区内,中心窑址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另有少部分窑址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内。烧制时代据考从“南朝的陈,经隋至唐末,历经350年左右”[6]735。晚唐人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云:“寿州瓷黄茶色紫”,将其列为七个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批有文献记录的瓷器名窑,寿州窑就赫然位列于其中[7]序。2001年,寿州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寿州窑自唐末停烧以后,烧制技术在民间流传[8],后经匠人不断努力,于2006年成功烧制寿州窑产品[9],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被列为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寿州窑“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层面,尚无寿州窑主题的官方网站、数据库或数字博物馆、档案馆。淮南市博物馆寿州窑主题实体展厅中,使用了大屏幕电视、多媒体触摸屏、幻灯机等数字化展示手段,可以视为数字化保护的雏形。在理论研究上彭冬梅等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必要性、保护方法和意义做了提纲挈领地论述[10],达妮莎、王爱玲从信息分析的角度对“非遗”信息的语义结构、模型、逻辑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信息资源描述体系方法[11];项建华以常州乱针秀为例研究了传统技艺的数字化,提出了模拟、优化、展示的方法和保护、再现、培训的思路[12];张红灵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角度论述了“非遗”保护的现状、机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13];姜丽从工艺技术和发展脉络对寿州窑进行了概括, 从设计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保护发展对策[14]。这些文献对于寿州窑“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都起到了有益的参考,但现阶段还缺少以寿州窑为对象的有针对性的数字保护研究。

寿州窑“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开展的落后,一方面,提醒研究者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另一方面,起步晚意味着可以少走更多弯路,从前人教训中汲取经验,或可实现“弯道超车”。未来,寿州窑“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进程中,或将面对以下问题。

二、寿州窑数字化保护的问题

(一)政府指挥协调工作有待加强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有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特点,相关保护主要围绕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开展,而“非遗名录制度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往往达到了‘包办的程度”[15]。“以‘社区为主体的非遗持有方在非遗的调查、申报和评审中经常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15]61。在官方认定的传承人之外还有一些民间传承人,对他们的重视和研究存在不足。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资本的参与能够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带来资金和市场经验,也会带来更多风险。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政府的主导协调解决。

权伯华在《古瓷考略》云:“唐寿州窑在今安徽寿州”,分属今淮南市、寿县、长丰县内部分地区。《寿州窑》一书记叙“寿州窑窑址中心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与上窑镇相邻的凤阳县境内官塘、武店一带也有零星分布”[7]4 。寿州窑遗址涉及多地市 凤阳县属滁州市,寿县曾属六安市,2015年划归淮南,据国务院国函[2015]206号。,行政管辖的碎片化将会给“非遗”的申报、管理、运营、收益带来一系列问题,不利于“非遗”数字保护的开展。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文化遗产归属地之争闹得沸沸扬扬,要避免这种情况。

寿州窑身上具有“文物”和“非遗”双重标签,历史上曾富盛名,兼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对北方的白土窑、南方的繁昌窑及宣州窑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胡悦谦先生曾盛赞寿州窑“是陶瓷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突破,凝聚着陶瓷工匠们的智慧结晶”[6]746。在笔者看来,寿州窑作为有一定全国知名度、安徽省首屈一指的陶瓷文化遗产,是有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潜力的。可惜当前对寿州窑“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在本省内尚未获得足够的重视。2011年,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安徽省为首批13个试点地区之一,遗憾的是寿州窑并没有被安徽省选为试点的对象。在数字化日益成为“非遗”保护热点的当下,也未见官方对寿州窑“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有大的动作。

(二)资金筹措困难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之为“遗产”,就不难品出几分生存环境恶劣,经济状况困窘的意味。现阶段大多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资金来源还是仰赖“自上而下”的拨款。但僅靠拨款对于数字化保护的实施是不够的。从商业角度看,短期内“非遗”项目赢利能力普遍很差,吸引商业投资难度大。笔者采访一位从事寿州窑制作多年的艺人,他认为寿州窑作为商品“进行大规模的日用陶瓷生产已无实际意义和可能”,而作为工艺品现阶段又欠缺艺术品市场的认可。资金不足直接制约了寿州窑“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

对于“非遗”知识产权归属,在法律上就存在诸多争议和“灰色地带”,目前主要通过《物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保护。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传统的知识产权和物权法规尚不能完全覆盖“非遗”的产权保护,数字化保护后还会带来新的法律问题,号称中国第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案的“安顺地戏”状告电影《千里走单骑》侵权案就是典型的例子。从各地情况来看,非遗传承人普遍对数字化抱有戒心:一方面,担心对核心技艺进行的数字化有泄密的风险;另一方面,对数字化技术感到陌生,缺少把握内容和质量的发言权。另外,数字化后的衍生品和出版物所有权、收益权问题,非遗项目权利主体客体之争、官方传承人与民间传承人的权利之争都是摆在寿州窑数字化保护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标准化建设的缺失

“非遗”数字化保护,首先要制定出一套标准。按照标准建立数据库,并使用元数据进行编码。数据库和元数据好比构建数字化工程的“底层语言”,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数字化平台建设,发展出丰富的数字化成果。同一标准下建设的数据库、元数据,可以实现数据整合,资源共享,极大提高数字化保护的效率和效果。前些年“由于标准化工作滞后,使得已经建立的地域性非遗数据库差异较大,存在巨大的对接、整合与共享难度”[16]。文化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中明确提出“构建统一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建立一个类别齐全、内容丰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群”,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方“非遗”数据库建设未能向“国标”看齐。

(五)技术手段选择问题

当前我国的数字产业已经进入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2016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规模已超过了1.6万亿人民币”[17],拥有多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特别是经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锻炼,中国在数字展示、数字交互、虚拟现实、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硬件制造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提升了整体行业水平。市场上从顶级到物美价廉的数字化设计施工团队应有尽有,坦率的说,只要在价格和诉求上达成一致,技术从来不是数字化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对寿州窑“非遗”数字化保护而言,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或许比技术手段本身更具有探讨意义。对于寿州窑的数字化保护,当务之急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一条合理的技术路线。

三、寿州窑数字化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寿州窑“非遗”数字保护的开展需要多方参与,如图1所示。首先必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指挥管理作用。数字化保护涉及到文化、信息、档案、科技、考古、民俗、法律等多个部门,对内协调好各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对外要协调好社区、官方传承人、其他传承人、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使各方因素成为促进发展的积极力量。其次,从纵向上看,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国—省—市—县”四级制非遗名录在数字化保护中的重大作用,熟悉各类政策法规和申报流程,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最后,在横向上与其他地方政府协调好,合理规划,共同开发,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寿州窑“非遗”传承人和寿州窑遗址的大部分位于淮南市境内,淮南市政府在寿州窑的保护中应承担更多的义务,形成以当地政府为核心,上下左右内外共同发力、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图1 寿州窑“非遗”数字化保护参与因素示意图

(二)合理筹措使用资金

在寿州窑“非遗”数字化保护资金的筹措上,一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争取入选各类“项目”、“工程”获取资金扶持。二要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通过优秀的文案宣传,以打赏、众筹等手段筹措资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借鉴。三是要吸引商业投资,可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商业资本合作。寿州窑“非遗”商业开发中,目前以天宝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较有代表性,不仅开发出产品,还打造了双遗文化园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在数字化保护方面的行动还显不足,未来需加以推进。

在资金使用方面要辩证的看待。首先应该看到“非遗”的数字保护“物美价廉”的一面,是应该坚持的正确途径。普通的数字设备如手机、单反相机、录音笔就可以高保真的采集非遗数据。一台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更是传统人工不能比拟的。其次,也要看到数字化保护 “烧钱”的一面。虚拟现实、大型交互设备不单需要昂贵的硬件支持,对场地也有要求,电影级的动画、特效渲染按帧、秒收费,雇佣高水平的数字技术人员价格不菲。在寿州窑的数字化保护上,不要盲目追求花哨的形式,而要选择最实用的方式,经费使用上要量力而行。

(三)推进知识产权法规的完善,确保各方合法利益

首先,要呼吁推进国家层面的有关“非遗”数字化保护性推进法规、政策的完善,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属于行政性法律,侧重于公权保护,对私法保护少有提及,根据“非遗”的特点,应重点对数字化成果的主客体认定、可版权性、利益相关者、数字化成果的所有人权利、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利用限制[18]等争议点做出规定或解释。

第二,可通过地方性立法进行保护。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对当地的“非遗”保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省于2014年出台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但其中关于数字化保护的内容涉及较少,有待完善。

第三,做好非遗传承人的沟通工作,向传承人普及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坚持尊重原则、坚持真实原则,“不得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11]18号;充分考虑传承人的意见;做好数据管理和保密工作,消除泄密隐患;在合作中进行事前备案,对于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的内容,可采用签订合同的形式保护各方利益。同时要鼓励其他民间传承人参与数字化保护工作,采纳合理的建议,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大众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出现非遗传承人垄断话语权的现象。

(四)建立合理高效的标准化体系

寿州窑“非遗”数据库尚未建立,这反倒给其标准化建设一个好机会,未来进行寿州窑“非遗”数据库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严格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行建设。使用“国标”体系,可能会增加前期工作量,但能很好的解决数据整合、信息交流的障碍,避免重复建设,使“非遗”项目长期受益。

二是要慎重选择元数据的建设标准。数据的格式标准容易受到重视,运用标准常被忽略,这涉及到元数据概念。“元数据(metadata)是描述某种类型资源(或对象)的属性并对这种资源进行定位和管理、同时有助于数据检索的数据”[19]。它对于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检索、组织、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國“非遗”项目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也导致了现阶段很难找到一种全国通用标准方案。对此学界做了很多尝试:有的根据我国非遗状况,提出新的元数据模型[20];有的在国际流行的DC元数据方案中进行扩展和语义修饰[21];有的通过与DC方案的比较,提出了基于我国非遗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其中许鑫的方案因复用国际上成熟的元数据标准并能够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有关内容对应,在体现和揭示出我国非遗项目的特色内涵的同时兼顾到了不同类别信息资源可能使用的不同载体类型[22],较好地实现了与现有非遗数据库的整合,具有匹配度高、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在“国标”方案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最适合寿州窑“非遗”采用或借鉴。

三是要重视研究理论数据库的建设。根据以往的经验,建设“非遗”的数据往往把注意力投向人、物、技法之上,忽略了理论内容的建设。在寿州窑“非遗”数据库中,应当开辟理论部分,将理论研究内容按标准分类归档,供研究者学习交流,促进数字化保护的发展。

(五)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手段

表1列举了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从内容、设备技术、成本、发布成果上对其做了归纳,并从适用于寿州窑“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角度给出了优先级,得出技术路线图,见图2。

寿州窑的数字保护技术工作具体开展应从数字记录入手,建立数据库。数字记录的核心内容是将“非遗”对象的实物、技法、传承人的语言文字、个人档案等信息数据化,此外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少部分精品器物做扫描建模,作为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的补充信息供研究展示。这些是构建寿州窑数字符号库和开展其他数字化保护的基础。

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数据若只藏于数据库的“巷子”里是远远不够的。好的展示能激发观众兴趣,获得更多关注,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数字动画和真人影像在寿州窑“非遗”数字展示上各有所长。动画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超越物理阻碍,譬如演绎寿州窑自南朝以来千百年的兴衰流变或是烧制过程中窑内釉色变化的生动景象是动画技术的拿手好戏。记录片则贵在真实,当代寿州窑主要传承人、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大多健在,场地道具完好,特别适合用镜头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然朴实的手法讲述故事,能够唤起人们对民间文化的亲切记忆和情感。

数字交互是数字保护的深度体现。它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强调信息的双向反馈。从手机、电脑简单的指尖交互到使用专用设备的虚拟现实,人们越来越满足于交互性的体验所带来的沉浸感。寿州窑“非遗”数字交互起步阶段宜从以静态为主的图文交互起步,逐步向动态交互发展。按照设备的普及程度,应从基于显示终端的触摸式交互开始,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交互发展,见图3。若场地、资金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基于机械装置的肢体动作交互。数字记录、数字展示、数字交互的成果还可以经过规划整合,以网站的形式综合展示,即数字博物馆。

“自媒体”概念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提出,指“大众借助数字化信息科技,与全球知识和信息体系相连而展现出来的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23]。自媒体可以发布图片、声音、文字、影像等内容,又可以与粉丝进行互动,具有展示和交互双重属性。由于其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强大作用,很多“非遗”研究、保护单位开设了自媒体公众号。但是不少“非遗”自媒体存在信息更新不足、内容无吸引力、粉丝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使实际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官方微博粉丝关注数仅有数千人,最后一条内容更新发生在三年之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官方微博关注不足两千人,多数内容转发互动仅个位数。目前寿州窑“非遗”还没有相关的自媒体,未来从寿州窑保护传承的角度出发,建立自媒体是必要的,在运营中要注意向优秀的自媒体学习,吸取它们在内容建设、互动交流上的经验。

(六)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

技术手段藉由技术人才之手实现。当前“非遗”数字化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懂技术的人不懂“非遗”,对“非遗”缺少感情。《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广泛赞誉,核心不在于拍摄技巧,而是制作者饱含情感的创作状态。寿州窑“非遗”数字化保护涉及到民俗學、文物学、历史学、陶瓷学、艺术学、信息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背景知识,基于未来寿州窑“非遗”数字化项目的建设考虑,要加强企业、地方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早日做好数字化人才的储备工作,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非遗”、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充满情感的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技术可以用于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从业者的培养,助力“非遗”的传承。烧制陶瓷是一件复杂的过程,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交互技术进行制胚、上色、焙烧等关键制作环节的模拟操作,可以在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的前提下,使初学者尽快掌握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法,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四、结论

寿州窑“非遗”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实际保护中却又面临着资金、政策、法律、技术等诸多因素的掣肘,向上够不到闻名海内外;向下又不至于濒临灭绝,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非遗”项目在现实中占有相当比例,寿州窑数字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相信本文在政策、资金、法规、标准化、技术等方面提出的解决思路,能够为其他“非遗”的数字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寿州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历经千百年岁月淬炼越发珍贵。在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有责任也有能力守护好它。数字技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借助这一双数字的翅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翱翔于精神文化家园的蓝天之上。

参考文献:

[1]  顾犇.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 1) :42.

[2]  刘燕权,韩志萍.美国以及美国历史资源数字图书馆[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7):66-70.

[3]  张瑞民.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其启示——兼论武强年画数字化保护策略[J].文教资料, 2015(25):45-46.

[4]  徐拥军,王薇. 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J].档案学通讯,2013(5):58-62.

[5]  周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大众文艺,2014(14):5-6.

[6]  胡悦谦.谈寿州瓷窑[J].考古,1988(8):735-746.

[7]  淮南市博物馆.寿州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8]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EB/OL]http://www.anhuify.net/fyproject/TheThirdSY/662.html

[9]  孙玉宝,胡劲松,储劲松,等.寿州窑保护传承在民间[N].安徽日报,2011-11-11(C1).

[10]  冬梅,潘鲁生,孙守迁. 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 美术研究,2006(1):47-51.

[11]  达妮莎,王爱玲. 大数据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32-136.

[12]  项建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以常州乱针绣为例[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3):26-30.

[13]  张红灵.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3-125.

[14]  姜丽. 安徽淮南寿州窑瓷器的传承与发展[J]. 戏剧之家,2015(6):268-274.

[15]  马千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基本问题及其辨析[J].民族艺术,2018(2):61.

[16]  杨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

[17]  丁文华.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在BIRTV2017主题报告会上的演讲[J]. 现代电视技术,2017(9):26.

[18]  邵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版权法律问题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14(5):166-167.

[19]  冯项云,肖珑,廖三三,等. 国外常用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M].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15.

[20]  李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元数据模型研究[J]. 图书馆界,2011( 5):38-41.

[21]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19.

[22]  许鑫.非遗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规范与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5.

[23]  程阳.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与出路[M].传播力研究,2018(19):64.

[责任编辑:范  君]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