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探讨
2018-02-24孙守强高媛程伟
孙守强 高媛 程伟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价值。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随访和病情指导,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社区康复干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认知行为能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积极的社区康复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社区康复;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
精神分裂症是社区中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其病程长,发病严重,治疗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人们越来越注重患者的心理一社会干预,希望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社区干预、家庭干预等措施不断被应用于患者后期康复治疗中,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区干预,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最终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不同的干预措施有利也有弊。为了探讨社区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现针对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社区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进行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66岁,平均(58.0±2.0)岁;病程1~10年,平均(5.5±0.4)年。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9~68岁,平均(57.6±2.0)岁;病程1~12年,平均(6.5±1.01年。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知晓同意开展本次研究,所有对象均无药物过敏或限制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康复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社区随访和病情指导,即定期上门回访患者病情,积极与家属沟通,告知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②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社区康复干预治疗。具体措施如下:心理一健康一认知行为干预,由社区专业的心理理疗师进行个体或团队的心理与认知行为干预治疗,30min/次,1次/d。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如持续给予疾病健康知识教育,维持技能康复疗效。辨别现存问题,发展应对技巧;通过潜在的引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思维,能提升认知,树立信心。心理医师还要识别不同患者的情绪,让患者进行心情放松训练。在干预之后,布置家庭作业,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并保持联系,发挥家属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帮助患者完成家庭作业。
观察指标:比较患者精神状况、认知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等。①采用社会功能缺损筛选量表(SDSS),给予项目(社会性退缩、家庭内活动、个人生活自理及对外界兴趣等)调查,0~5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社会功能越强。②认知行为能力(ITAQ)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状况,0~50分,得分越高表示認知行为能力越强。③使用精神状况(PANSS)量表评估,30个项目,分为7级评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状况越差。
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精神症状、认知行为能力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身心受到疾病的折磨,只有有效延缓病情,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认为现阶段除了抗精神药物之外,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价值更高。长期药物治疗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但是药物不良反应也会降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留症状,伴有社会功能缺失,这些问题严重困扰患者及家属,大大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因此,WHO倡导开展社区康复干预,在社区发展新的康复治疗模式,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多角度给予患者干预治疗,以改善患者残留病症和社会功能缺损等情况。近年来,社区康复治疗中的心理疗法已经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有目的的心理和认知行为干预,能减轻病症、降低复发率,增强患者整体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通过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整体精神症状、认知行为能力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社区康复治疗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