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最美唯有情怀
2018-02-24侯小娟
侯小娟
(杭州市余杭中学,浙江 杭州)
2015年暑假一部名叫《中国式学校》的纪录片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论,中国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让英国的孩子们心生厌恶,发出“我不知道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的感慨,甚至导致了矛盾的爆发,没有立足于学生个体生命关注的课堂注定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同为语文教师,当笔者看到纪录片中的语文教师以“最中国”的方式高傲地机械地向学生教授汉字时,顿觉羞愧。因为汉字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有情怀的,方块字的背后是对生命的关照,是对心灵世界的探究,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承载,这也正是语文的精神特质所在,是语文最美之处。
当下,“情怀”已成为奢侈品,本应最富有情怀的语文在教学中亦如此。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汉字的背后、语文的背后有的不是情怀而是分数。很多家长、学生甚至教师认为语文不用学,尤其是在高中,因为在高考的准备过程中,语文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很多知识学了考试的时候用不上,以致有些学生产生“高中三年的语文白学了”的错觉。在讲求效益、多快好省的时代,我们用分数和增长率衡量一切——包括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语文承载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而当语文教育沦为分数教学后,语文教学失去了最为珍贵的热情,失却对生活的热忱、对生命的敬畏。导致学生缺乏对自身价值的关照、自我同一性紊乱、责任感丧失、人生意义迷失,最终迷失了精神家园。
所以,重提语文情怀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是很有意义的,并且有迫切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钟启泉认为“语文教学中,只有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真、善、美的浸润,收获精神的富足,最终获得生命的提升。”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不是远离文本的思想教育,而是立足文本、深入文本的教育,是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生成的教育,这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包括对文本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探究,也包括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是对所有生命应有的态度与情怀。具体而言,语文的情怀应包括教师的情怀、课堂的情怀和文本的情怀。
一、教师的情怀决定语文的情怀
《中庸》最早对“教育”的解析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教育的本身就是修道,修人之天性,重视对生命的关照,欣赏生命的情怀。诚如肖川所言“性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首要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作为教师本身,首先要对生命拥有崇敬之心、悲悯之心,对生命个体拥有绝对的尊重之意,对世间百态拥有宽宥包容之情,方能理解作者之思,方能指导学生思辨生命之义,方能将印刷体的文字演绎出生命的鲜活色彩。
语文教师的情怀,应该是随时间的流水不断冲刷而熠熠生光的,在时光的流里洗礼、吸取营养,而非蹉跎人生。一个有情怀的语文教师是有深思研究的精神的教师,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不反思、不研究的语文教师,会是一个读透经典、对话大家、指引学生的教师,会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共存的教师。诚如于漪所说:“感性的认知都是蒙胧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不深思研究,流于表层照本宣科,不明白文字背后的深意,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对经典的浪费,对语文的亵渎,是对学生不负责任,是对高中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戕害。
语文教师的情怀,是物胞民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社会浮躁喧嚣,是非功利,媒体多有负面情绪,学生不免受其影响,如果熟读圣人书,对话古今中外大家、时刻感受精神给养的语文教师,尚不能守住心灵的净土,那又有谁能在言辞之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正能量呢?毕竟那些动人心弦的文字背后是给予现世的人以精神的力量。因此,语文教师的情怀应该是积极、乐观、包容、阳光、欣赏生活、尊重生命。
语文教师的情怀,不仅是自己拥有欣赏生命的态度,更是对学生养成欣赏生命的态度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技巧,更是诗情画意的人生引导,教会疾风暴雨期的学生用欣赏的姿态对待人生,发现生命原本是这样美好,有灰色更有暖色;不仅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本事,更是教会学生尊重文本、作者,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和思维的存在,不虚美不隐恶;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经典,更是让学生通过与经典的对话发现自己,热爱当下的自己,热爱当下的每一个生命。
听钱理群的语文课,文字面前,情怀先行。教师的情怀,是诗情画意,是风流慷慨,更是尊重每一学生,尊重每一堂课,尊重每一次与大师的对话,尊重每一次经典的解读,教师的情怀是对生活保有纯真与希望,是发掘生命之美,是关照学生热情地欣赏生命的美。多少年之后,有几个学生记得语文教师为他解析的字词句读呢,而教师的那份情怀潜移默化中将会影响他们,为他们带来正能量。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学的导师,也是精神的导师。
二、课堂的情怀展现语文的情怀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打动学生心灵深处的一隅?
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常以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好为名、以考试需要为名、以教学质量为名,让学生的语文沦陷在字音字形的听写、古文的背诵、文言字词的抽测、解题技巧的循环往复之中,如此学生不会爱上语文,甚至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激情,遗憾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居然还不自知,甚至洋洋得意。
这样的语文课堂,既不是语文工具性的真正体现,更不是语文人文性的展现,没有情怀的语文课堂,使人有知识而无智慧,有表达而无思想,有生活而无情趣,有人生而无格调,有目标而无价值,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的情怀在于给学生以生命的启示,这种生命的启示并不是远离文本天马行空,亦不是过分拔高精神思想,不是外延拓展的“渗透”,而是立于文本、深入文本,是对内涵挖掘的“落实”,是在文字的婉转之间,咀嚼人生,直击学生心灵,给人以生命的关照。
这里的生命是作品背后的作者,是老病孤苦仍心怀天下的杜子美,是言语简淡情深义重的孙犁,是生命“可以为任安死,但梦想不能为之死”隐忍苟活的司马迁;这里的生命是作品中的人物,是淇水之滨踏《诗经》而来的女子,是虽被糟践却渴望尊重与爱的钟楼怪人,是可悲可怜可惜求生求活的祥林嫂;这里的生命是月夜在山野悲嗥生命的狼,是地坛中摇头晃脑的蚂蚁,是渚清沙白盘旋不知何去何从的孤鸟;这里的生命更是学生自我个体,所有的知识、精神的最终载体不是文字,而是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实现的是学生自我对话、自我价值的发现,尊重自己的独特生命体,热爱当下、热爱生活。
听于海燕老师的《〈物种起源〉绪论》将冰冷坚硬的说明文上出了语文的情怀。于老师在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绪论的特点之后,做了这样的设计:
1.呈现了一张达尔文求婚的清单:一边写结婚的好处,另一边写单身的好处。达尔文感叹不结婚太孤单,然后连写三个“结婚”——证明完毕,必须结婚。通过达尔文生活中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讨达尔文在《绪论》中的严谨措辞。
2.呈现达尔文十位子嗣的身份,有银行家、天文家、哲学家、工程师等,引导学生探究文中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其子嗣有影响的、体现人格的句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文句概括出达尔文的静心、坚持、自信、严密、感恩等性格特点。
3最后以达尔文“不要因为长时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这一充满哲思、生活关照的句子结束课堂教学。
于老师的课堂用文本窥见达尔文的品质,用达尔文的品质再反观文字,激发学生对文字和作者的探究兴趣,将文字与达尔文的精彩人生相结合,上出了生命的温度。通过于老师的课,笔者认为一堂课是否有情怀,关键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教师的视野和情怀,在于教师对文本的处理,在于教师对文本传递出的和学生应该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
综观名家课堂,那些令人记忆深刻的课堂,无一不是通过文字的解读,让学生感受生命,思考生命,只有充满生命意识的深刻的教学才富有那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也才能够带给学生永久的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
三、文本的情怀承载语文的情怀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工具,更是语文情怀灵魂的载体。笔者窃以为,我们现行的课文虽然选择经典篇目,但在编排和内容的设置上,对比台湾的《国文》,我们的书更“薄”,台湾国文的情怀“更厚”。
以三民书局版的《国文》第一册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一的共同选文《师说》为例对比分析,其人文情怀可见一斑。台湾国文每篇课文编排都拥有以下几个部分:学习重点、作者介绍、题解、正文、赏析、问题与探讨、写作练习等部分。笔者将台湾《师说》与苏教版《师说》的不同之处做简要介绍分析:
第一,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在作者的介绍上更具情怀,比较江苏教育出版社的100字左右的作者介绍,它更详细,将作者的出身、仕途、文学主张做了428字介绍,使学生通过介绍就能对作者有较为详尽的认知,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行文特色,了解韩愈这个“人”。
2.注释对相关历史文化,包括人、物、事的介绍更为详尽,例如:“老聃:即老子,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因为老子担任过周的史官,精通典章制度,熟悉历史掌故。”“六艺经传:泛指儒家典籍。六艺,此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记载先圣言行的书叫‘经’;后贤解经的书叫‘传’。”较为详细的注释,可也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传承经典。
3.配图。本课配图有《韩愈像》《孔子问礼于老聃》《唐朝的乐师和舞者》《古书上的句读》四幅。
这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遥远的经典过程中继承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让灵魂变得更丰满,这便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第二,启发学生对现实的关注。
1.问题讨论除了关注文章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之外,还关注文章学习对现实启示。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你认同此见解否?其可贵处何在?时至今日,是否仍具时代意义与价值?”让学生学会思辨,探究学习经典的现实意义。
2.写作练习。“请以‘谈流行’为题,写一篇类似《师说》一样带有现实针对性、能立能破的文章。文长八百字以上。写作指导将文章的学习和现实人生的关注紧密结合。文章是经典文本,除了思想之外,写作的范式也是学生可以借鉴的佳品。
很多人不愿学习文言文,就是因为它们远离生活,远离现实,然而,一些经典能流传千年,想必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能对现实产生关照,引人思考,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现实,思辨生活。
第三,立足学生。
1.在总的单元开篇的“文章旨趣与线索的把握”中介绍本课的重点:“文章的线索——以‘道’字为经,‘师’字为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文眼,写作动机——借题发挥的应用文;作者藉勉人以砭时并自况。”在课文的开头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重点:“(1)韩愈与古文运动;(2)文章的错综变化之美;(3)终身学习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文本重点要掌握的内容始终有比较清晰的把握。
2.课文配有8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从篇章结构、笔法、句法三个角度分析《师说》,让学生了解韩愈论辩文的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特色。一则为学生省了教辅的费用,减轻了五花八门教辅带来的负担;二则即便在课堂学习中疏于笔记,也不至于学完之后对课文的思想艺术一无所知,我们很多公开课看似热闹、精彩纷呈,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回顾课文一片茫然;三则便于学生能较好地参考赏析文章以指导写作。
3.写作指导十分详细,提示:(1)可先把题目暗中化词成句:“谈谈我对流行的看法”,再据以铺衍成篇。(2)“谈”比“说”灵活。你可看看而谈,也可轻轻松松地谈;庄谐并作,亦无不可。但一定要有贯穿全文的主轴,以免流于无所归止的“漫谈”。(3)最好能偶立有破。师说立“从师之必要”以破“不从师之非”。你要破的可能是“赶流行之不必要”;究竟要立什么中心思想来破它,以及怎样立,是你必须用心思考的地方。因为这可能是文章好坏成败的关键。详细的提示,与现实写作和文章教学相结合,将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相结合,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亦不会觉得古文无用。
这便是文本的情怀,立足学生,继承传统又思辨当下,观之可亲,操之可作。台湾国文无论继承传统,还是思辨当下,都比较注重“情”与“趣”,问题设置焦点是文化性的、围绕着人物思想、作者的表达意图展开,更注重切合时代或富有时代气息。大陆文本编排存在知识和情意的脱节:知识学习上,过于重视机械性、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忽略情意的陶冶;情意上,过于强调学生自己的看法,忽略文章原有情感,使学习成了空中楼阁。
蔡美惠在《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国文教材因兼具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等任务,对于教学更显重要,学生气质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培养、道德修为的整饬、生活能力的加强、文化素养的提升,一切都与国文教材的编制有密切关系。”如何解决古文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之感,让古文课堂更温暖,更具情怀,让学生爱上古文,笔者认为需要在文本的编排上做一些改变,课文无可变,但课堂和练习犹有可为。例如:
第一,在导学案的编纂中继承传统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中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对此钟启泉也指出“当割断了人与传统的联系,与文化连接的命脉,人就会缺少深刻的思想,使得生存趋于平面化,人的生命也会因精神领域的缺席而变得苍白无光。”因此,笔者借鉴了台湾国文的经验,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增加与人物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外对作者及其文学特色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文本学习,提升人文修养。例如,在《〈离骚〉导学案》中补充《史记·屈原列传》《橘颂》《〈蜀道难〉导学案》补充《唐才子传》《将进酒》、余光中的《寻李白》《戏李白》等。
第二,在写作指导中,加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照。
其一,指导学生将课文所学的艺术手法学以致用,例如《六国论》的写作任务为参考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议论史事或历史人物的文章,对写作要求作出明确的要求:(1)史事最好是重大或关键性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之事,如垓下之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安史之乱等,历史人物可以结合其生平要事拟题,如韩愈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等等;(2)先确定所要阐发或解释的论点,构思内容结构都应该向论点集中;(3)参考《六国论》的论证笔法,拟定论点,安排论证,设置论据的先后呈现顺序。
其二,培养学生通过时事新闻的了解,写新闻短评,或培养学生的“微写作”,加强学生对生活关照,对社会的思考。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激励学生,在更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涯、职业、专业的选择的新高考改革之下,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气息,便是语文的情怀,展现在文本编排和课堂设计之中,传递于教师与学生之间。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是生命性的,可以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是语文的,又是全面育人的,须立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未来民族的主体,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现实的思考,如果不能立足于学生,那么一切都是空谈。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体味、感悟和熏陶,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以拥有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情怀,热忱幸福地拥抱生活。
人世间最美的,唯有情怀。语文的美,唯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