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与舞蹈体验的“对话”
——基于初中音乐教育中环境舞蹈的思考

2018-02-24陈婉芝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话山歌蒙古族

陈婉芝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中学,浙江 杭州)

一、以“环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感知兴趣

众所周知,现代音乐教育都在室内完成,学生通过教师说教,信息技术运用,死记硬背等来完成一系列教学活动,最终达成音乐体验,感知音乐的终极目标。但是教室中一张遥远的讲台,一张刻板的桌椅,真的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兴趣吗?音乐中描绘的世界更加丰富,并不是在教室中我教你唱就能感受的。带领学生主动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都需要教师建造更为多彩的环境,真实的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

【例】《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情境导入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蒙古草原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蒙古的蓝天白云,并给予每位同学一条丝巾蒙住眼睛。聆听音乐慢慢列队走到草场,解开丝巾。

师:你们看见了哪些和图片中一样的景色,有什么感觉?

生: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茂盛的树木。有一种安静,辽阔的感觉。

师:蒙古族的风景不仅在蒙古可以体会,其实我们身边就有相同的美丽景色,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躺在草地上听听这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跟随老师用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的内容。

生:歌词中出现了花朵、骏马、碧水、牛羊等,学生任意在草地中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欢愉情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蒙古族欣赏曲目,少数民族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城市中的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师在导入中带领学生在自然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用肢体动作模仿蒙古族人民,拉近了学生与蒙古族人民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蒙古族文化、音乐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蒙古族歌曲的欣赏兴趣。

二、以“环境”带动认知,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课标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育只有通过聆听、演唱、创编等综合实践艺术活动才能得以实施。通过亲身参与获得音乐直接经验,为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感知不仅来源于音乐音响,也来源于地理位置,本土文化的具体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实地环境模拟,通过“环境”带动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感知体验,为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建立基础。

【例】《打支山歌过横排》新课教学歌曲处理片段:

师:江西民歌《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对唱型山歌,在崎岖的山路中人们通常使用“哎—呀—嘞—”表示对方即将开始唱歌。让我们也站在两栋教学楼的走廊上模拟蜿蜒的山路,试一试对唱“哎—呀—嘞—”。

生:分为两组对唱“哎—呀—嘞—”

师:山路相对来说起伏比较大,像老师一样把手放在嘴巴两侧,让声音传到山的对面。(用手部动作,使学生演唱时使用“高位置”)

师:崎岖的山路中一定会有人听见,并且大声地回答你。

生:回答演唱。

师:一组同学问,一组同学答。

感悟:《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著名的兴国民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采用对唱的方法将地理文化、风土人情与音乐有机的结合。首先让学生在环境中带动认知,其次在认知中产生技能的提高与情感的共鸣,脱离教室中的我弹你唱,最大程度模拟实际环境中歌曲创作的原汁原味,课堂中学生流露出对山歌的浓厚兴趣与向往与浓浓的情谊。

三、以“环境”浸润思维,丰富学生创新体验

艺术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体,而音乐作为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具象性。作为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门类,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都以单元构建体系,每个单元相互贯穿,将音乐技能、情感体验、音乐文化通过再创造、再改编达到人类内在精神的升华。各个单元的音乐创造看似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希望通过学生的眼光将优秀的国内外音乐文化创造成符合此年龄段青少年的音乐文化,将传统音乐更为广泛地保留和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课程中的音乐情感、音乐技能、音乐创造,不仅是学会学懂学好,更多的是了解和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在音乐教学中,紧紧围绕音乐本体,以环境创设情景,以环境带动认知,以环境浸润思维,更为有效地传递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为他们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对话山歌蒙古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三百山山歌
苗山歌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