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2018-02-24丁文娟
丁文娟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在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家国情怀、乐于助人、互帮互助等美好品质,以及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时代的发展规律。那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如何开展呢?
一、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学习和把握
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不管是以道德作为标准,还是以最低的约束点法治作为准绳,其矛盾的核心和讨论的重点都来自于生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生活化的、更具应用性的。所以,不管是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是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道德要求,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基于核心素养,联系生活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观看源自生活的案例视频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道德与法治应用情况,可以联系生活发现我们身边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些源自生活的案例视频,从中找到所吸收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比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需要,选择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的相关案例,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涉及的道德问题或者是法律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生活,客观地讨论看似平常实则蕴涵着学科知识的案例。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应用到自己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走出课堂,走入生活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一方天地,而是要走出课堂,让学生脱离教室和课堂的约束,直接感知生活、接触生活。通过接触最真实的生活,感受最真实的场景,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将学生的学习课堂拓展到生活实际之中去,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到生活的场景之中去,然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所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就能够灵活地运用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换句话说,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不同的场景,比如组织学生去法院深入感受和倾听,让学生树立公民的道德和法治意识,从而产生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和理论素养。
二、整合学科主题,实现道德与法治覆盖面积的最大化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开展,不是单纯的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生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身边事儿”。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更是关注到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整合,开展“跨学科”教学工作。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索,也是核心素养下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带动学生的薄弱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学科,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进一步深入探究。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进行主题“青春的邀约”的教学时,因为本单元讲述的是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和心理发生的诸多变化,学生尽管意识到了,可能也难以启齿。这个时候教师就在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扩展为生物和本学科的融合,为学生科学说明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只是我们长大了的一个证明,我们要勇敢地表现自己的美,敢于“破茧成蝶”,并教会女孩子“自尊自爱”,教会男孩子“自立自强”。
三、推崇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相比其他的学科,道德与法治更加推崇德育层面的进一步发展和思想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背诵。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共同协作的项目和活动,让学生能够进行小组之间的协同发展。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在协同发展之后说一说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不仅能有效地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能引导学生学习团结互助,懂得体谅和分享。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所在。
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方向,尤其是涉及道德层面的发展,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公民的精神支柱,而担负任教的我们更是身兼重任。在提升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坚定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笔者在这里也真心地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融合科学的教育观,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创更加贴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