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地方史材料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以江门五邑历史为例
2018-02-24区瑞娆
区瑞娆
(广东省江门市实验中学,广东 江门)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培育了陈白沙、梁启超、陈少白、陈宜禧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事件与五邑历史相关,充分挖掘五邑历史材料,将其融入历史课堂,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大有益处。下面结合本人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在历史课中融入五邑历史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有助于时空观念的构建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我们可以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地方史中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地方历史人物曾经就生活在学生的周围,与学生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对于本地的历史事件和本地的历史人物往往很感兴趣,有不少历史事件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因此在学习教材内容时融入相关的地方史,有助于学生掌握事情发生、发展乃至整个进程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环境。如讲“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时,插入讲述“五邑人的祖先也是为了避开战乱,从中原出发,翻过梅岭进入岭南地区,首先定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又陆续南迁至新会良溪,各家各姓再从良溪分散到各地安居”,这关系到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学生都很感兴趣,接着教师可布置他们在地图上标出中原人南迁的路线与时间。学生很快都积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也清晰了。
二、有利于史料实证意识的形成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先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如何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在这方面,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带到本地的历史遗迹中实地讲解,效果会比在教室好得多。也可以发动学生到本地的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堂等去实地收集,还可以从各种民俗文化馆、地方图书馆收藏的各种史料典籍中去找寻史料,让学生去发现历史,辨别真伪,经过整理后在班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有助于对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历史理解是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考察。地方史志取材于本地,学生对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认识,运用地方史志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帮助他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掌握其内容。
四、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地方史中所涉及的史实、人物、事件,往往就在学生的身边,有些是学生在上课以前听家长、长辈经常提到的,在地方上有时也会有接触。因此,学生不会觉得陌生,相反,会觉得十分亲切。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家乡有著名的历史人物而感到自豪,学习起来就会有更大的兴趣、更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五邑籍侨胞在中国近现代史留下了丰功伟绩,书写着五邑籍侨胞的爱国情怀。辛亥革命时期,为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不少华侨毁家纾难,将自己在海外的积蓄慷慨捐出,积极支援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事业。众多的江门华侨在美洲、东南亚等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支持、参与祖国的抗日战争,有的宣传、捐款,有的直接回国参战,其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史实融入历史课堂,学生无不被五邑华侨坚韧不拔、爱国爱乡的精神深深感动,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还有宋元崖门血战,南宋朝廷战败,国母杨太后跳海自尽,文臣陆秀夫背负8岁小皇帝赵昺连同传国玉玺沉海殉国,武将张世杰突围后遭遇飓风舟覆人亡,文天祥虽被元军抓捕坚贞不屈被砍首,南宋从此灭亡。这段惊天动地的惨痛历史,闪耀着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后人。这些史实都与课本内容相关,适时切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地方史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历史课中融入地方史,是新课程背景下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地方史的关联之处,辅以佐证,并全面理解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利于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更灵活多变,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到主动去寻找相关的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了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