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德育的方法研究
2018-02-24吴蔚娟
吴蔚娟
(广东省邵关市武江区西河学校,广东 邵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为了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需提高德育水平,加强学生道德素养,为日后的全面发展做铺垫。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德育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一、探究教材内容,深度挖掘潜在的德育因子
在实际教学中,需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帮助他们将个人学习同祖国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初中生物教师需探究教材内容同德育相契合的点,尽量保证生物知识与德育全面融合。比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遗传和变异现象》这一课时,教师需查阅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实现德育目标。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学生为例,询问学生长得像父亲还是像母亲,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多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遗传与变异现象就好比人们的长相是否像自己的父母,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初中生物教师还可以将这节课知识点同我国医学连接起来,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我国医学中的运用,通过诸多医疗人员坚持不懈的研究,才有了当前先进的医学治疗,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医疗探究的兴趣,这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要注重教材内容。
教师也可以制作课件,通过一些医学上的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探究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渗透德育
初中生物教师需注重转变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德育渗透效果不佳。身为初中生物教师,需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同教学内容相结合,建构不同的教学方案,逐渐渗透德育,切勿在实际教学中硬套德育内容。高效的教育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教师需不断引导,消除德育痕迹,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
初中生物教师需依据八年级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特点,依托生物教材的内容《关注城市环境》,通过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等在紫外线、火山喷发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水等)。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通过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之诞生。从此地球上就有生命了。利用此种方式来让学生感受生物的起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是适者生存的道理。这时生物教师可以同当前的环境问题相结合,若想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改善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是每个公民需要做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奋进,我国环境问题便一定会得到改善。通过讲解这堂课,来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如此德育无声地渗透到了生物教学中。
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师需针对学生特点,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受到德育感染。
三、结合现实生活,注重探究性学习
在对生物学科进行实际教学时,展开环保与生物方面的探究学习,对提高学生生态道德观有巨大帮助。因为在探究学习中,同学们不再被动学习生物,其知识获得主要源于自身探究学习,此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易让学生所接受。比如,在讲解环境污染时,分析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碳物质的燃烧,其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危害环境的物质,课下学生先查阅资料,掌握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对空气的危害,之后对学校周边锅炉房或是工业企业占比进行调查,向公众宣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对环境的危害,这对他们有巨大启发,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实际调查中,学生走进社会,提升了学习能力,调查的教育效果同教师语言讲解是无法比拟的,其还切实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这些探究性活动,不仅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其内在潜能,加强了他们生物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与生态道德意识。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学生十分活泼,可塑性极强,在对其展开德育中,初中生物教师需合理利用教学方式,从实际着手,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基于教学过程,选取高效的教育方法,应用生物知识点中所包含的德育素材,循循善诱,务必会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进而提高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