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设计初探
2018-02-24刘金霞
刘金霞
(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松山育才学校,辽宁 锦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重视精巧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在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生答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在教学王维《木兰诗》这首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在诗词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导语的设计。因为好的导语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教学效果,甚至在导语中就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作用。学生的情绪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对所学的诗词也就产生了兴趣,只有对诗词的学习有了欲望,才能很好地理解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才能在领悟语言文化的同时进行精神的启迪。
二、重视选择恰当的音乐背景,渲染气氛
因为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很难通过阅读真正把握古诗词的内涵、体味作者的感情。通过摸索,我发现将音乐与古诗词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连接,让枯燥的诗词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教学中,我会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将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背景音乐作为朗读的衬托,既增加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又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为此,我也经常请教身边懂音乐的行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同是边塞诗,悲壮的用什么样的音乐,豪情壮志的用什么样的音乐,一定要与诗歌的情境相契合。为此,我准备了很多古琴曲,如《十面埋伏》《平湖秋月》《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苏武牧羊》等等,一次成功的背景音乐设计对诗词教学真是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记得一次诗词教学公开课上,我用的是古筝曲《渔舟唱晚》做背景音乐。课后,学生追着我问:“老师,您上课播放的音乐是什么名字啊?我很爱听,我想自己找找听。”真没想到,诗词教学竟还开启了对同学们古典音乐和经典音乐的启蒙和欣赏之旅,真是意外的收获。
三、重视背景资料的介绍,辅助理解
在诗词教学中,适当的背景资料的了解,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将诗词的传统文化价值内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了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课上交流感受,让学生了解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当一名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抑扬顿挫、满含激情地介绍这段历史时,学生被他的激情所感染,接下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同时对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牺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重视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类型、教学的需要,适时拓展。以课文为中心点,立足于文本,通过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与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
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我首先让学生展开李白的诗词背诵竞赛,在一首首洋溢着对山河自然的喜爱的浪漫诗句中,学生认识了标签式的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接下来引出要学习的《行路难》,让学生又看到了一个铁骨铮铮、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理想挫折、前途渺茫,却又高昂着永不屈服的头颅的李白。面对命运的捉弄、仕途的坎坷,李白在难行路上没有停下脚步,因为他一直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仕途失意不意味着人生失败。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豪情壮志,他的宽广胸怀,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坚定的人生信念,这些对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而言,是很好的精神楷模。
恰当地拓展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使他们从作品的比较赏析中获得真实的个性体验和审美享受,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审美得以提升。在这样的拓展中,学生对祖国诗词文化的喜爱加深,对诗词中渗透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哲学思想领悟得更加深刻。真正实现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目的。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古诗文教学的一点看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不断提升古诗词教学水平,充分引导学生吸收古诗词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绽放精神之花,铸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