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途径探究
2018-02-24吴鸿林
吴鸿林
(甘肃省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甘肃 白银)
行为规范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理智、意志以及情感的支撑之下进行的活动规范。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初中是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时期。身为初中班主任,笔者深知自身的责任艰巨,在平时教学引导中,需要认识到良好日常行为规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继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助力。那么,在初中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提高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以下几点进行:
一、注重激励性引导,鼓励学生从我做起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受教育者的反应一般都是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因此,在实践中,一般都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从我做起,继而达到教育的成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激励教育对学生而言就非常重要。激励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本身的潜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学生一般处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的样子,正处于青春期,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很容易发生强烈的变化,学生心理冲突时有发生。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并且他们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采用激励教育引导的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并总结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同时,我们还需要制定激励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继而让学生在竞赛和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办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学长学姐再次走进学校中,为学生解答疑惑,破解学生在成长中产生的困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并以学长和学姐为自己的榜样,继而真切地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激励。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重新树立好人生规划,点燃自己人生的激情。当学生在他人的引导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教学引导的效率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强化规范性引导,促使行为习惯养成
我国著名的学者朱熹曾经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认识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主要应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建立以《中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等标准为基础的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如何讲究文明、注重仪表,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目的。
为达到效果,班主任可以将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渗透到游戏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知道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日常教育中,教师也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和表扬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反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教师明确化的引导中,为学生行为的养成指明方向。
三、加强家校沟通,营造良好的养成习惯
加强家校沟通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也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在初中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心理越来越成熟,人格也相对独立。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价值追求、处事原则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们在生活中对家庭还有一定的依赖,但是摆脱束缚、走向自由的心理更加强烈。这一阶段,很多家长对于学生出现的这种行为十分不理解,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只要成绩好,要什么都可以给,这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错误地引导了学生,让学生变得过于自我,对于周围的同学漠不关心。这样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非常不利。
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综合实际情况渗透,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我。通过和家长沟通,家校联合共同引导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看法,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让学生可以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呵护下成长。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都有关键的影响。这一阶段就需要初中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学习的关键,以教育为己任,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长期的坚持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