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4杨春燕
杨春燕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知识之前,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只能靠自己建构,而不能用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他们,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来分析新知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原先知识经验的作用、情感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作用等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学到知识的本身,又要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这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因此,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反复地应用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的应用范围得到扩大,进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思想。基础知识概念框架被形象化地比喻成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该“脚手架”(概念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当好导演,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可以使学生将原有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讲解《原电池》这一节内容时,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入2015年一则新闻,并配有图片。内容如下:新社华盛顿七月二十七日电,由于体内现有的心脏起搏器电池即将耗尽,美国副总统切尼将于明天上午接受更换起搏器的手术。
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已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生命,那么心脏起搏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装置,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他们产生了打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索欲望,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这是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教师要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概念框架,该概念构框架应置于解决该学习内容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提供问题的形式,为学生解决问题搭建支架。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进行分组实验(2人一组分为22个组):
a.将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锌片、铜片上有无变化?为什么?
b.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观察现象?与a操作中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c.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实验后学生借助这些“脚手架”,探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锌片、铜片质量的变化,铜片为什么会出现气泡?溶液中c(H+)变化情况?稀硫酸溶液中阴阳离子如何运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锌铜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分类
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便于学生攀升,因此教学知识的呈现不是便于教,而是便于学。当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万能的,不是说可以用于所有的课堂中,同样一节课也许有多种教学模式,只是其中某个知识点应用此模式,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把该模式进行如下分类:
1.情境式
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即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桃子”的问题情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回答的成就感,激发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其次问题的设置要围绕课本、联系实际生活,然后通过科学的分析,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分子这一课中,为探究“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的性质。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将150 mL红墨水和150 mL酒精混合,学生惊奇地发现:红墨水逐渐向酒精中均匀扩散,最后总体积小于300 mL。学生会立刻想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此时我及时引导,追问:说明分子具有什么特性?激发他们去探究,使他们在问题中获得知识,在知识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探索问题、勇于思考的能力。
2.实验式
由支架式教学模式定义知,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二节乙烯这一节中,做好石蜡油裂解实验,是掌握乙烯的性质的前提。
边演示边解决问题:
(1)加热石蜡油,观察实验现象;
(2)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点燃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一试管气体,观察燃烧的情况。
通过以上实验,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乙烯分子的结构得出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复杂的学习任务就被分解,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乙烯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的两个重要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