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2018-02-24钟文霞
钟文霞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福建 晋江)
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历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培养中,有着全面广泛和独特的优势,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历史学科教师,理应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完成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新课题,肩负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伟大重任。笔者结合《鸦片战争》一课,对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来源于古代“家国同构”的理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古代的家国情怀包含深厚的封建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家国情怀有着新的内涵,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是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是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家庭幸福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与家的关系,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国强家荣、国败家衰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家庭的强烈责任意识。高中历史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的具体措施
1.重视提炼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师重视提炼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有了充足的素材才能为家国情怀教育奠定基础。对于高中历史来说,要提炼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历史学科价值中提炼,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从历史学科的价值中寻找和提炼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二是从历史课程性质中提炼,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两大性质,它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核心因素,也是教师提炼家国情怀教育素材的重点,只有依据课程性质,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用优秀的历史文化来陶冶学生情操,才能使学生正确客观地认同历史、认同国家;三是从历史教学教学中提炼,高中历史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内容、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师要善于从历史教学的内容中提炼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明明已经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并且对英国割地赔款,随后又被尾随而至的法国和美国,分别拿到了类似的利益。甚至连名义上做了清朝藩属几百年的葡萄牙人,都在澳门闹事。面对这样尴尬而不利的局面,为什么清朝没有立即开展改革,而偏偏要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后,才慢慢起步呢?通过老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之后再把正确的答案教给学生,分析的内容比教的内容还要多,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这样,通过对历史素材的提炼,将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不仅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家国情怀教育要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引。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赞美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让学生充满民族自豪感,还要在近代史的讲述中,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学生在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要充满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的豪情。
从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来看,清朝都是非常被动的。英军虽然人少,但还是依靠技术优势与海上机动优势,在沿海的各个局部形成了以多打少局面。反观清军,不是战前准备不足,就是武器装备落后,尽管人数众多,但难以对英军形成绝对的优势。英军巨大的技术、战略和战术优势,让清军的总动员无法发挥作用。比如清军的炮台,很多都固定在沿海,不能调节射程,导致对英军的攻击总是处于劣势。
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只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人民安居乐业的净土。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教育内容、提高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意识等方式来增加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因此,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重视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