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一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8-02-24李毛措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内涵习惯化学

李毛措

(甘肃省卓尼县藏族中学,甘肃 卓尼)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发现,学习习惯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上的学习倾向。学习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化学课程的课时和任务都出现了转变,这时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就变得非常重要。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情况,笔者结合实际,在学校进行了统计,制订了丰富的计划,了解学生的情况。据统计发现,在高一阶段,已经有部分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影响着学习效率。为转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以下几点分析,对化学备课进行探索,希望可以培养学生化学学习习惯。

一、深浅结合,做好衔接工作

走进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并能够为初高中的知识体系提供研究的专题。在引导中,教师系统地将知识的内容和章节呈现出来,并对初中化学知识和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统筹协调,让学生可以在苦中求学,可以在教师引导中顺利地走进高中时期。

如,在讲解物质结构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相对原子质量、同素异形体、元素等多个概念。因此,在学习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先介绍了一些和这些概念相关联的“核素”的概念,然后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对比渗透。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的结构,还可以对新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深入的渗透。在新旧知识衔接、深浅结合的教学中,学生更容易学懂知识的内容,也逐渐养成由浅入深学习知识的习惯。

二、化难为易,融合情境引导

学生在学习比较困难的知识时,往往会存在一些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追根溯源,结合学生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发散思维的模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可以和他人合作并流畅地表达。在这一阶段,教师还需要积极地探索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渗透学习的基础,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体会到探索问题、突破难点的成就感之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习惯也会因此出现变化。

鉴于化学属于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以缓解教学的实际,提供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解元素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而的递变规律的时候,教师不必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需要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索,提供实验报告书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探索这个过程中的情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在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阶段,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他人一同合作的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展情况也出现了非常大的提升。

此外,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材料,并提出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设置化学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其中的内涵,辅助学生成长和提升。学生在小组探索中,针对同一个问题共同努力的时候,一旦探索出成果,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主动分析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可以发现其中的内涵。之后,教师只需要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全面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三、巩固知识,注重内化发展

针对课堂引导、问题意识以及系统小结等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提问对学生的重要性,还需要在每一节课程授课中留下三五分钟梳理一堂课程的知识,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认识。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班级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在学习中真正地实践起来,以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长期的引导中,针对班级中不喜欢完成作业和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面批,并从心理学角度追根溯源。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引导,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帮助学生养成了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总而言之,在高一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因此,在授课中,高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全面引导渗透,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内涵习惯化学
活出精致内涵
上课好习惯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