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环保教育在初中化学中的有效渗透
2018-02-24张海
张 海
(江西省新建区新祺周学校,江西 南昌)
当前,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日趋加快,大自然退化、环境污染及遭受破坏的速度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空气污染、环境破坏、水资源污染、海洋及淡水渔业资源可循环程度持续走低,都使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环保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化学是一门始终都在研究新物质如何产生、如何变化的学科,其间大量的内容涉及新物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此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将环保意识渗透在学科当中,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
一、在化学课堂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诸多内容涉及环保,如氧气、二氧化硫、金属冶炼等。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接触到这些内容时,可以将其与环保教育进行适当的组合,解析人类的幸福生活与环境保护间的密切关系,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若不想让环境恶化成为影响自己生存的重要因子,就必须爱护和保护环境,有效阻止身边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相对而言,教材当中涉及水和空气的部分,都是可以开展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举例来说,在讲解“空气的构成”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渗透这样一种理念:如今我们的环境、空气之所以会遭到污染,其质量之所以会下降,本质原因在于人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伴随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化工实验的常年无休,人类在不断向自然索取、在漫无目的地向自然界释放垃圾的同时,各种废气也在不间断地投射到大气当中,因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中,出现越来越多复杂的物质,它们甚至伴随我们的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波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小到千家万户的家庭供暖、煤炭燃烧,大到各类发电厂、炼油厂、农药化工企业,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料,都产生了大量的烟气废尘,它们改变了大气的原有构成,也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稳定环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这些内容,让学生懂得环境污染的爆发源是什么,以及身为普通人类的我们,在此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
二、在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秉承科学的实验态度,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正确地对物质展开探究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主要包括对实验物品是否有毒、有害进行确认,对实验产生的新物质是否有毒、有害进行判断,在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基础上,明确实验目的,科学、合理、安全地开展实验。
比如在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通过实验制取二氧化碳时,大量的废液必然会产生,这就需要学生在正式开展实验前,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反应后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指废液中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包括哪几种物质,这些物质对空气、对人体、对环境是否有害);其次,目前我们化学实验室中所使用的排水管道都是铁质的,这些废弃液体是否会对管道造成腐蚀——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判断参与的物质当中是否含有酸性物质;最后,废弃物当中具体包括哪些元素,是否可以提取,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提取?当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实验结果已经拥有如此清晰的认知后,其必然会知晓应该如何具体地处理废弃物品,怎样处理才不会污染空气、污染水源,不会对人体造成腐蚀。与此同时,学生明白过多的实验原料无法完全发生反应,产生理想的实验结果,无形之中其造成了对实验原材料的浪费,而这种浪费更间接地生成了多余的实验废弃物,间接导致了空气及环境污染物的产生。
三、在化学课外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初中生可以开展的课外活动往往多彩而丰富,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互动、鼓励学生开展环保调查等方式,让学生的课外活动彰显环保特色。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在政府部门或相关企业的支持下,不定期开展环保清理活动,要求学生将清理活动以日记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围绕初中化学知识,收集环保资料,组织校园环保“主题宣传周”活动,以黑板报、校内刊物或主题演讲的方式进行普及教育,以便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历增加,在全校范围内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环保能力。
总而言之,利用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与天然条件。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教学内容、维系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将环保意识恰当、巧妙、细腻地穿插于教学内容当中。当然这个“穿插”的过程服务于教学主题,而不是唐突和盲目的,如此才不会给学生带来喧宾夺主的错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