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4苏运全
苏运全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 南宁)
一、创设问题情境
俗话说:“疑是思之端,学之始。”诚如此言,因疑而思、因疑向学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疑惑能通过另外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得到巧妙解决,让疑问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应盲目进行,而是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就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在上课之初,我先在黑板上列出了几个地名,分别为北京、伦敦、济南。然后,我从这些地名出发,提出了几个问题,将学生引入相关情境中。问题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这些地方?问题二:这些地方的冬天都有什么特征?可以从阳光、树木、温度、人的穿着等方面进行描述。问题三:作家老舍曾经说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既具有开放性,同时又和本堂课所要学的知识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第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就已经兴奋起来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当后续两个问题出来时,每个学生都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和探究,最后顺利地过渡到老舍的这篇文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集图片、声音、视频等为一体,极大地满足了人的视听需求,它的这一特性使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将其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资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妨通过多媒体来呈现语文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情感,通过对知识点形象、直观的呈现,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张惊险刺激的户外登山照片,每播放一张照片,似乎都能听到学生的惊叹声。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中国盲人旅行家曹晟康先生正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在攀登过程中,他用登山杖当盲杖摸索着往上爬,在经历了比正常人更多的苦难之后,终于成功登顶。在下山途中,一瘸一拐的曹晟康经历了多次摔倒、几次滚下山坡后,在向导的搀扶下终于到达了营地,在靠近山脚营地时,当他看到一名中国领队时,他张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爬上乞力马扎罗了,我没有给中国人丢人。”说完之后,眼泪便落了下来。而此时,中国领队给予他的是一个紧紧的拥抱:“曹大哥,您好样的!”在播放完这个视频之后,有的学生眼眶湿了。待大家情绪渐渐平静下来的时候,我让他们说一说这个视频带给他们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尽管答案五花八门,但都围绕曹晟康身上顽强不屈的品格、爱国精神所展开。此时,我适时加以引导,注入了德育方面的知识,学生听起来格外认真。之后,我将曹晟康身上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与本节课要讲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了联系,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语文朗读时,不仅读出了气势,还读出了感情,课堂中充满了琅琅读书声。
三、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开场白,往往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学习时更具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课堂导入给予重视,在这一环节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闲散的状态迅速调整到课堂学习中,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一课时,就在导入环节下了一番工夫。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由课下转移到课堂中,我首先以问题开启了和学生的互动之路。“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时节的雨吗?说一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纷纷进入了联想的世界,思索一番之后,有的学生举起了手。此时,我点名让几个学生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角度不一,但都没有脱离主题。我对他们的描述进行了相关点评,之后,便开始将其与本课知识进行联系:“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可是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呢?和我们这里有没有区别呢?”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都一脸茫然的样子,并表示出了急切想知道答案的样子。此时,我再进行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听得格外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