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比值定义概念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018-02-24赵优宏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比值定义密度

赵优宏

(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实验中学,浙江 天台)

初中科学比值定义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密度等科学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初中科学比值定义概念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寻适合初中生学习比值定义概念的教学方法。

一、比值定义概念

比值定义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比值来定义物理概念的方法,主要指确定的事物之间的相同或不同关系的方法或思维过程。按照标准将彼此之间具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对比,进而判定相同与不同之处,方便对事物进行分类。在对比时应采取一样的标准,只有采取同样的标准,对比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比值定义主要是采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理量进行对照,在对比时应采取相同的对比标准。比值定义概念是科学概念中最基础的方法。初中科学课堂中比值定义基本的定义公式主要是x/y类型,例如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概念都采取了比值定义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遵照比值定义法具有的科学性逻辑,加上学生对比值定义概念认知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比值定义的科学内涵,这对学生未来科学的学习和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比值定义概念的教学方法

人类大脑形成学科概念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心理活动,主要分为感觉、知觉、观念的形成、概念的构建四个心理活动阶段。所以,让学生充分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是使学生获取形象更具体的感性认知。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从感性上的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中所蕴藏的科学意义是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主要目的。以浙教版七年级初中科学《物质的密度》为例,尝试遵照学生对比值定义形成的科学概念过程及比值法定义具有的思维逻辑,对初中比值定义概念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1.营造具体的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设置具体的科学情景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奇心及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空间密度的日常生活小视频,然后通过视频教师将密度的知识内容和小视频结合起来对学生提问相关密度问题,使学生对密度的相关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2.在实验中使学生感知科学概念的具体含义

初中时期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仍处于前运算阶段及具体运算阶段,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相对少一些,很多科学思维逻辑主要是通过感性的材料,故在思维逻辑阶段中具体形象起着主要作用。学生面对抽象的思维概念时需要通过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经验和形象等支撑,否则将会对此概念判断、理解、分析、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应制订与科学概念构建相关的课堂实验,从而帮助学生对科学概念具备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知。在课堂中关于紧密程度的内容,可提供给学生两块体积和质量一样的插花海绵,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块海绵进行压缩,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海绵的体积怎么变?这块海绵的质量怎么变?这两块海绵哪一块现在的紧密程度更大一些?并让学生解答其原因。学生在课堂实验中,通过自己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了解到,质量一样的物体对比体积,体积更小的物质紧密程度更大。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分子模型图,对实验中两个海绵的对比进行微观的阐释,从而使学生对密度程度的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对这一科学概念有了微观上的体验。

3.类比推导构建密度的科学概念

在学习密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拿两块体积及质量完全不一样的物体对学生进行提问,如:质量是187g,体积是30m3的铜块与质量是220g,体积是20m3的铁块,对学生进行提问:怎样比较两者之间的紧密程度?当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疑惑时,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当采用同样的标准,对比得出的结论才更加有意义”的意识。通过学生在初中时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思维规律,采用形象的、具体的感知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学模具加上教师在课堂时采用类比推导等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初中生熟练把握密度的相关含义,充分理解科学比值定义法的基本思维内涵。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课堂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独立把握获取课堂知识的思维办法。教学中出现有难度的概念时,教师应合理采用形象的、具体的、可见的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对这一难点进行分解,教师进一步解析,帮助学生更快速掌握课堂中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在采用比值定义法概念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比值定义法的思维顺序。从定性转为定量,在教学中应条理分明逐渐深入地学习,促进学生大脑自然形成科学的概念。

猜你喜欢

比值定义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成功的定义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苷肽注射液对犬外周血CD4+、CD8+比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