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不让“兴趣”缺席
——以统编教材为例谈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2018-02-24钱澄
钱 澄
(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江苏 南京)
一、导入激趣,投石兴波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创设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质疑激趣。
统编教材九下有一个作文训练——学习扩写。如何让学生尽快了解什么是扩写难倒了我,下定义解释有些枯燥乏味,我想到借助动漫《灌篮高手》。动画片中一个几秒的灌篮动作常常能被演绎成好几集。课堂导入,我选取一个“抢篮板”的情节播放,学生看完就发现抢篮板固然是几秒钟,但动画片可以慢下来细致表现主角的动作、语言、神态,也可以表现队友观众的反应,还可以切换镜头展现赛场环境,还有心理感受……学生很快明白了扩写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添加,是将简单情节丰富细化的过程。应该说这节课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教学过程非常顺利。这样的课堂导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巧设环节,引领学生走进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方式,必然适应不了当下见多识广的学生,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游离于课堂之外,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出于应试的需要,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长期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模式,老师一字字地讲,学生一句句地记,没有主动思考,只有被动记忆,文言素养如何能提高?如果课堂上能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统编教材八(下)第11课《核舟记》时,文中介绍核舟主体部分的内容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模式逐句翻译,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自己研读,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一改往常文言文学习的拖沓,兴趣盎然地疏通文义,说文解字,力求表演万无一失。台上的表演,台下的指瑕,一来二去,文章内容已了然于心,还需老师大费周章吗?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南京市教研室袁源老师教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袁老师首先让每个孩子任选一支棒棒糖,然后提出要求:
师:请同学们在刚刚下发的稿纸第一行写上“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几个字,然后空一行,在第三行的正中间写上“我有一支棒棒糖”。注意,下面写的每一句话都独占一行,并写在这行的正中间。这个奖品现在不能吃,第一步,请大家隔着包装袋摸一摸它,然后用一句话写出这颗糖摸上去的感觉。
师:第二步,你看一看它,写下它的形状、颜色等,然后用一个比喻句,表达你摸着、看着这颗棒棒糖的感觉。
师:第三步,抓住包装袋的一角,轻轻摇动棒棒糖的棒棒,然后,你会很容易地抽出这支棒棒糖。慢着!不能吃!请你用鼻子闻一闻,然后写下它的气味。
师:第四步,现在你可以把糖放进嘴里了,好好尝尝,把你舌尖上的感觉写下来,接着再写一个比喻句,写写闻到的和尝到的味道。
师:第五步,请你用牙齿将糖咬碎。注意,不是吞下去,而是用耳朵听一听咬碎时它在你嘴里发出的声音,然后写下来。
师:最后一步,再写一遍“我有一支棒棒糖”,然后,闭上眼睛,深深感觉这颗糖,它让你想到什么了吗?写下来。
15分钟,在袁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孩子都完成了自己的一篇作品。
可见,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吃棒棒糖的环节,轻而易举地将教科书“写作导引”中抽象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扎根进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既有趣又有效。
三、开展活动,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开展活动学习的好处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动。统编语文教材的新亮点就是增加了“活动·探究”单元,它聚焦语文学习的任务,意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教材共安排四次“活动·探究”,分别为新闻、演讲、现代诗歌和戏剧,分布于八、九年级四个学期。从已完成的八年级两个单元来看,“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单”的形式组织活动,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任务单”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得亲身完成任务,不可能做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活动的好处还在于躬行实践。在新闻单元,学生深入到新闻作品的背后,参与选题、采编等活动;演讲单元,学生观摩学习,实战演练,忙得不亦乐乎,真正实现了“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而活动就是一种“做”,是语文的“做中学”,开展好活动,过程中又拉近了学生和语文的距离。
林语堂说得很好:“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论学问与知趣》)一个人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学习语文原来这么有趣。那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才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