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创设富有“语文味”的生活语文课堂

2018-02-24黄艳婷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文味智障中重度

● 黄艳婷

“语文味”是当代语文教育家、深圳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提出的教育理念。他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味道。生活语文学科在2007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被确定为培智学校的一般课程。它为“语文”加了“生活”的前缀,但其本质还是语文。“语文味”在普通小学课堂上备受推崇,其实在我们培智学校的课堂上也不容忽视。要让中重度智障儿童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激活内心的感悟,引发情感的共鸣,共享语言的魅力,也能领悟语文的美,提高语文素养。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新出版的《生活语文》可以发现,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为简单、实用。这样的教材怎样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恒久地散发出“语文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文本彰显“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味”的基础,也是“语文味”的载体。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可以从文本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韵律之美。

(一)文字中的“语文味”

“语文味”体现在文字中。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韵律就是生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1.读准字音

沙金(J.Srikin)和兰亚斯(W.F.Lyons)曾经对2252名智力有问题的儿童作过调查,发现语言障碍的出现率为:轻度智障儿童42%、中度智障儿童72%、重度智障儿童100%。中重度智障儿童伴随言语障碍的比例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咬字不清,有些学生甚至没有言语。在生活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准字音就是最基本的“语文味”。教育部印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6年版)》)低年级段的目标中就有学习汉语拼音单韵母的弹性要求。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言语障碍的学生正音。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发音的基础与前提,可见《课程标准(2016年版)》对学生读准字音也是格外关注,这正凸显了生活语文学科的“语文味”。

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发音部位有双唇、唇齿、舌尖、舌面、舌根等。许多学生发错音是由于发音部位不正确造成的,只要教师让他们观察发音部位,并改变发音部位,就能发出较清晰的字音,矫正发音错误的问题。例如“狗”/gǒu/,有的学生发成/dǒu/。只要指导学生把发音部位由舌面往后移至舌根处就能发正确了。

其次,要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发音。发音方法包括送气不送气,声带颤动还是不颤动等。它能帮助学生辨析/b/与/p/、/d/与/t/和/g/与/k/等。发音方法的演练比发音部位的改正要困难得多,需要教师仔细推敲,借助一些器具,通过游戏反复操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

最后,要指导学生通过改变口型咬准字音。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发音器官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普遍较差,导致他们说话含糊不清。例如,他们会把桥/qiáo/发成/qiáng/的相似音。这是由于口腔变化不到位引起的。只有通过夸张的口型变化操练,才能引导学生发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展现“语文味”的基础,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语文的课堂上找准问题,适时矫正,扎扎实实地训练,让智障学生迈好生活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2.读出韵律

如果正确的字音还不能充分体现语言的美,那么和谐而富有节奏的韵律就一定能让学生领略语言的美。

例如教学家庭生活单元《爸爸妈妈》这课时,我们可以从词语的轻声和句子的节奏上来把握“语文味”。如果拖着调直接让学生跟读“爸爸”“妈妈”和“这是爸爸(妈妈)”毫无美感,“语文味”也无从谈起。首先,老师可以紧紧抓住“爸爸(bàba)”和“妈妈(māma)”,重点指导学生感受轻声。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老师和他自己读的差异,分辨出叠词第二个字读轻声。在模仿、尝试中体会轻声的短促、轻巧与灵活。其次,改变“这/是/爸/爸”的节奏,读成“这是/爸爸”。本来毫无生趣的句子,通过节奏的变化闪现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句子是要这样朗读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读的形式的变化,改变审美角度。由于目前培智学校班级内中重度智障学生较多,教师注重个别辅导,但我们也不应忽略集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进行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聆听、参与、欣赏语言的美。

3.认清字形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至行书的七次演变,去繁就简,最终由图形逐渐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字”。汉字之美令人敬畏,汉字之美令人神往。欣赏字形、认清字形就充分体现了课堂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2016年版)》在领域目标中提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认读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大部分是由图画演变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变一变,让他们直观地欣赏汉字的字形,从而记住字形,正确辨认生字。合体字一般都由偏旁和部首组成,分成会意字和形声字。每个字不仅具有一定含义,更是一幅画。教师要通过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意思,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教学时我们需要让学生熟悉字的结构和部首,为掌握和辨析字形打好基础。

(二)标点中的“语文味”

生活语文的“语文味”不仅体现在文字间,还隐藏在标点内。《课程标准(2016年版)》低年级段的目标中提出要“能认识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不同的标点,意思不同,停顿的时间有差异,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到了中年级段要求“能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因此能读好标点,也是我们生活语文课“语文味”的标志。在生活语文的课堂上,我们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号和感叹号。

1.读出“问号”

问号表示一句话结束后的停顿,可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设问和反问的语气虽有不同,但我们的学生首先要学会的是表达疑问的意思。“这是什么地方?”“……怎么办呢?”“……,好吗?”让中重度智障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还是有点困难的。教师需要花点心思,设计小活动或小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问号的使用语境,从而体会问号的表达语气。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感情、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师到位的示范能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范本,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练习、体验中感悟、体会,琢磨出问号的表达语气。

2.读好“感叹号”

感叹号表示一句话结束后的停顿,表示强烈的感情,如赞颂、喜悦、愤怒、叹息、惊讶、伤悼等。中重度智障学生理解能力弱,情感单一,要表达这么强烈的情感并非易事。生活语文的新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叹句的呈现也更符合他们的表达需求。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出发,通过故事、场景、游戏等引导他们逐步体味情感,感叹句的表达将会水到渠成。

二、情境体悟“语文味”

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四溢的课堂,生活语文与生活再贴近,失去了情感的激发也必将失去“语文味”。因此,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激情、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为目标,以教带学,以情激情,实现生活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的统一。

(一)在游戏中体验“语文味”

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我们可以设计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诱导他们情感的生发与升华,体验“语文味”。新教材是围绕若干生活主题编写的,这为我们策划和组织游戏提供了思路。例如教学家庭生活单元《爸爸妈妈》这课时,可以设计游戏“我的家庭”,让学生找到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照片,用“这是……”的句式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家庭。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与父母的亲情让他们有了表达的兴趣和愿望,绝大部分学生都乐意参与游戏。课堂上有了表达的需求与情感,也将充盈着浓郁的“语文味”。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把握游戏的度,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看到学生玩得欢就忘记了设计游戏的初衷,放开了就收不回来等错误倾向。游戏只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载体,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语文本身。因此,游戏时我们要做到有放有收,通过语言使游戏得以进行,在游戏中指点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和展现语言。

(二)在实境中展现“语文味”

生活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还可以在使用语言的实境中来展现,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要求。

1.组织教学时,彬彬有礼,声音整齐响亮

上课之初,师生问好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师生问好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声音响亮、整齐有力,便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鞠躬行礼,看似形式,其实也让学生了解说话时还是可以加上动作的,有些动作是为了辅助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要具有目的性,从而实现他们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2.聆听讲解时,专心致志,不插嘴抓重点

《课程标准(2016年版)》在“总目标”之下,设有“倾听与说话”的目标,要求能耐心、认真地倾听,并能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这些目标可以通过特定的内容和教学环节来实现,但听课其实是一个长久的、贯穿生活语文学习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上课时,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提出听课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做到老师或同学说话时不插嘴,听课时抓住重点,上课时专心致志。把特定的倾听要求渗透堂课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就能在这些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展现“语文味”了。

3.回答问题时,落落大方,表达清晰完整

《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模拟生活场景,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要有意培养学生说话习惯。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表达完整,学说一句完整的话;对于能力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会用关键字词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中心意思。语言的清晰度直接关乎表达的结果,言语的品质决定着“语言味”的浓淡程度。

4.书写作业时,全神贯注,笔画工整有力

《生活语文》教材在写字教学之前,特意设置了学习握笔姿势和连点描画。这与其他语文教材迥然不同,是针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理特点特地编排的内容,旨在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熟悉汉字从左到右的书写顺序和笔画“横”的运笔方向。中重度智障学生注意力涣散,手眼不协调,精细动作发育缓慢。课堂作业时,我们要加强个别辅导,要求学生眼睛盯着要写的字,注意书写的字迹和格式,落笔轻重得当,书写有力,做到横平竖直。如此,在书写的环节中汉字字形之美的“语文味”便跃然纸上。

三、思维创设“语文味”

“语文味”还是生活语文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没有思维的训练与发散就谈不上“语文味”。面对智力障碍学生,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学生,许多教师都认为没有思维训练的必要,觉得他们能机械地跟读、认读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千日之功,任何质变都需要前期的大量量变。我们面对的虽是智力有障碍的学生,但他们是人,而非物,他们也有思维的能力和需求。《课程标准(2016年版)》也提出了“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秉持中重度智障学生也需要思维训练的观念,在课堂上逐步训练,使他们也能通过思维创设“语文味”。

如在《爸爸妈妈》一课“这是爸爸(妈妈)”句子训练时,教师要避免枯燥乏味地跟读模式。可以指着人物“爸爸”询问学生:“这是谁?”如果一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通过创设的场景自问自答示范给他们听。他们通过两至三遍的聆听就能慢慢理解,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到第四第五遍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能学着老师的样子回答提问了。再练习几遍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换个“妈妈”的人物图片问:“这是谁?”领悟能力强点的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这是妈妈。”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创设场景示范给他们听,重复前面的教学让他们领会同样的问题该怎么回答。

同样教学“这是爸爸(妈妈)”这个句子,教师还可以换个问题:“谁是爸爸?”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并回答。让学生回答时可以去指一指,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爸爸”,还能帮助他们理解“这是爸爸”的含义,做到手、眼、脑的统一。同样一个句子的学习,学生思考了两个问题,意会到了句子的用途,以后碰到同类的内容,如“这是爷爷。这是奶奶。”他们甚至能尝试迁移,用语言回答问题,表达意思。这样的迁移就属于他们思维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生活语文课堂创设“语文味”的过程。

在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理解、琢磨、思考和反馈的时间。学生对于问题无动于衷、无所适从的时候,教师更应舍得花时间,设计相应的铺垫,降低难度、举例说明、迁移导入,或创设情境解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持,让他们找到方向,沿着教师提供的思路展开思维活动。切忌操之过急、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思维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静待思维之花的绽开。

“语文味”在特教学校的生活语文课堂看似遥不可及,细细思量一番,可展现在课堂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让师生能在课堂中不断互动,就一定能让生活语文课堂充盈着浓郁而香醇的“语文味”。

猜你喜欢

语文味智障中重度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中重度颈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MRI研究
Ustekinuma b 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