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聋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2018-02-24尉言章邵静霞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读题聋校聋生

● 尉言章 邵静霞

数学应用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理想载体,已经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各个学段、各个板块,也是聋校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聋校应用题教学应依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充分发挥聋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化繁为简”,满足聋生渴求“简单数学”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一、培养聋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聋校数学老师兼具语言教学的任务。理解应用题题意是解题的关键,[1]而培养聋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是重中之重。

由于聋生的听力障碍,他们对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弱。在读题时往往用眼睛一扫而过,看见如“多”“少”等字眼便以为抓住了题目的重点,急于求解,因而极易出错。

汉字有一字多义的现象,加之聋生生活经验不足,对应用题的理解更为困难。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聋生的认知水平,能够预测具体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出现的歧义等,指导学生读题时,可重点考查聋生对相关字词的理解。如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六册中“小明借给小红5元”中的“借给”,第十二册中“蓄水池占地面积”中的“占”,“一月比二月节约了150元”中的“节约”,第十册中“照这样计算”中的“照”,第十六册中的“比计划提前5天”中的“提前”,第十一册中“水渠的横截面”中的“横截面”,第十六册中的“比计划提前5天”中的“提前”,应用题“长颈鹿高6米,马高2米,长颈鹿比马高多少米?”中的“高”,等等。不同语境中的字词,学生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较难理解或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学生只有逐字逐句地读才能发现问题。对于聋生出现理解歧异的字词,教师要指导学生讨论或适当讲解,依据具体的语境把歧义的字词转化为聋生易理解的语言,使学生正确理解意思。

在学生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读破词句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也可以用教棒指示以引导学生读题。如“梨比桃多”,有些聋生读成了“桃多”,从而产生理解错误。在指导读题时,如果能用教棒指挥读,在“桃”后稍做停顿,再读“多”,更有利于聋生的理解。

二、组织聋生开展合作学习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不明白的字词句,先采取生生互议,聋生之间用手语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如有的聋生会单独表达某一个字词的意思,而有的同学会在整个题目语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如“比一只大象还要高”中的“高”,有的学生就单纯的比划“高”,而有的同学就解释为“比一只大象身高还要多”,认知水平较高的聋生用形象的手势语、体态语表述着自己的理解,使理解产生歧异或不理解的同学恍然大悟。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生生互议的行为和结果,及时发现生生互议不能理解的或理解出现偏差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各种适合聋生认知水平的恰当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生生互议、师生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教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

合作学习使所有聋生参与进来,提高了聋生的解题效率,正是“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使数学课程真正成为促进每个聋生前进的“泵”。

三、指导聋生学会解题方法

(一)划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小学阶段聋生注意力比较分散,更容易被解决问题的无关因素所吸引,文字对数量关系的表述,尤其是修饰语更容易迷惑学生,混淆数量关系。为此,划出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1.“和差、倍差”等应用题的“划”法

如:菜站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0筐。运来多少筐菠菜?

2“.行程类、工程类”等运用公式解答应用题的“划”法

通过读题,聋生划出已知条件,并标明它们所表示的分别是“时间”“路程”,知道要求解的是“速度”,体现了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初步运用。

要使聋生能准确快速地“划”出相应的名称,必须做好前期工作。在聋生真正理解相关名词的基础上,采取抓住关键的“标签”词语,准确判断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了分析的效率。如“时间”“速度”“路程”从单位上可以区分,但有部分聋生将“速度”“路程”混淆,为此,指导聋生抓住“每小时走”“每分钟行”“每天写”等“标签”表示的是“速度”;对于“单价”的区分也是一样,在题目中有相应的“每千克”“每个”等“标签”表示的是“单价”。如此“划”法,抽出了题目的“筋骨”,让聋生观察得更清晰明了,由繁向简靠近了一步。

(二)熟练运用代换方法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小学阶段要适当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换”就是把题目中再次出现的已知条件或未知问题用已知数量或“?”进行代换。

1.直接代换

如:菜站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0筐。运来多少筐菠菜?

其中“菠菜比芹菜多30筐”中的“芹菜”可以直接用已知条件中的“45”代换。

3.深度挖掘“换”

有些应用题中存在隐含的数量关系,聋生更难发现,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使隐藏的条件得以显现。

比如分数所占比例的应用题,应该明白“谁是单位1?”通过对题目中所占比例的分数,采取自问自答的方法,从而引发聋生思考“谁是单位1?”

如此“代换”后,运用化归思想对应用题进行二次开发处理,复杂的文字应用题转化成简单的纯数字关系的文字题。把实际生活问题提炼为简单的用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清晰可见,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3]。

如:菜站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0筐。运来多少筐菠菜?

通过“划、换”后,就化简为:“比45多30是多少?”的问题。

(三)进行规范运算

许多聋生在解应用题时只注重列式不注重运算,对复杂的算式缺乏信心,对简单的算式粗心马虎。因此,在计算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步骤书写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符号书写规范、准确无误;文字书写工整正确、完整认真。规范的“算”不仅能准确地输出信息,更能培养聋生认真学习、做事精细的良好品质。[4]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使聋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建立自信心。依据聋生的特点,程序性、可操作性、规律性分析应用题的操作方法——“化繁为简”应运而生,给聋生一个“标杆”,彻底破解聋生在解决应用题时“猜”算法的问题,使聋生不再“望应用题而生畏”。通过几步操作,聋生把繁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不仅使聋生经历了数学思维的过程,而且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自信心,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发现复杂现象背后规律方面的魅力。

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化复杂为简单。”学过的数学知识会被聋生遗忘,但掌握的数学思想会让聋生受益终身。“化繁为简”的过程让聋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打造了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读题聋校聋生
心爱的读题猫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