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教学校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8-02-24夏峰徐玉珍
● 夏峰 徐玉珍
融合教育强调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去改变教育系统本身。上海市长宁区理性学习、批判借鉴国际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展了特教学校转型性变革实践。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建了医教多学科合作团队,关注各类特需儿童生涯发展,让原本自然存在的融合教育生态获得应有的特殊教育支持,成为新型特教学校。
一、构建医教多学科资源平台
中心提出特教学校实现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的观点,整合并配置多学科资源,创建“公益服务导向模式”的医教结合服务机制,开发并实施四向度多学科合作项目,由中心聘请专家,向学生、家长、教师、校(园)长免费提供服务。
中心建立了医教专家资源库,包括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华医院、儿童医院、儿科医院与精神卫生中心等42位主任、副主任医师,上海长和大蕴之家14位国际专业治疗师,上海老科协医委会500位退休的主任、副主任医师,涉及发育行为儿科、儿童康复科、临床心理科、神经内科、小儿耳鼻喉科、骨科、口腔科、中医儿科、新生儿科等儿科所有细分领域,从而为长宁区内所有类型特殊学生找到相对应的医学专家资源,提供适切服务。
同时,中心整合了心理咨询师、律师、辅具制作师、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志愿者等资源,多学科合作开展特教支持服务。与四五五医院合作,开展送康复进家庭服务;与东方心理研究院合作,为特需学生家长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组建了11位律师组成的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提供融合教育公益法律服务;与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合作,为重度残障学生开发辅具;与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志愿者合作,开展大型社区融合教育课程展示性活动。
二、拓展特殊教育实践边界
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三大功能,解决“活多人少”的难题,中心引入了“项目管理”的工作制度,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跨学科横向介入,开发项目,拓展服务对象,延伸特殊教育服务年限。
中心开办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家长工作坊、书写障碍儿童家长工作坊,邀请国际治疗师开展培训,给家长提供支持,促进了家长对非随班就读的障碍学生的“关注”。组建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教育中心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专家进行指导,围绕案例开展研讨。整合国际治疗师资源,组织言语语言康复师培训班;开展中挪无语言儿童辅助沟通干预项目,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言语语言训练的技术。率先在全国特殊教育领域开展了资优学生教育服务,为普校资优生提供抽离式、叠加式的学习服务。中心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思维训练班和语言资优班,每月一次的文史研究、戏剧表演、文学创作、生命科学社团。为资优学生家长提供线上培训、线下沙龙指导,为资优生提供小初转衔服务。
以高危儿早期干预家长工作坊等为抓手,关注0—3岁特殊幼儿的评估与转介;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多样化安置与支持,进行随班就读通用设计的本土化、创新性探索;建设多样性、个性化、可选择的菜单式社区融合教育课程,为包括资优生在内的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支持;开展医学保健讲座,为老年残障人士提供教育支持。
三、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中心组建了凸显学科细分的十大专题教师中心组。通过专家领衔、专家指导方式,建设学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课程建设、资源教学、通用设计、转衔服务、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教育、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教育、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无语言障碍学生教育等中心组,提高区域特教教师和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
同时,立足一线教师实践需求,开展“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研修项目。每年一轮,专家领衔,注重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建立了年度成果评选、出版及学术年会的机制。迄今为止,申报项目教师多达81人,进行了六轮项目研究,产出了231项课程教学研究成果。
此外,中心还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专题培训。围绕融合教育,开发了3门上海市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即“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提升课程”“随班就读教师研修课程”和“新入职教师融合教育通识培训”;开展了一系列的康复技能培训,教学做合一,打造了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提供全学段特殊学生转衔服务
中心创建了全学段、全覆盖的区域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以专家领衔的转衔中心组为抓手,每月一次研讨,编制了《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手册》,开发并实施了早期干预至幼儿园、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初中、初中至职校、职校之后五个生涯发展阶段的37个转衔服务项目。如中心每年为五个学段的特殊学生召开个别化的家医校转衔会议,每个学生半小时。邀请学生、家长、上下学段教师、特教专家和医学专家共同参加,形成转衔建议,建立和丰富转衔档案。
中心联合社区学院和特教学校,形成高等融合教育转衔服务的六大举措:开设高考复习班,进行能力加试辅导;加强特教学校与大专专业设置衔接;采用随班就读与特教班两种安置形式;调整大专课程及评价方式;实施“2+3”普特合作教学;实施学费减免与资助。聚焦学校到就业的关键阶段,出版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教材,组建成年自闭谱系障碍人士就业支持社团,为特殊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转衔提供支持。转衔服务工作加强了特教服务的连贯性,促进了学生生涯发展。
五、建设特殊教育文献资源库
基于长宁特教发展需求,中心从国际、全国和区域三个层面建设长宁区特教资源库,区域中小幼学校教师、家长和志愿者等按需登记自取。国际特教资源库侧重于“引进消化”,包括每半年1辑的《研究学生:国际特殊教育新进展》,至今已经出版8辑,曾经赠予美国、挪威、日本、澳大利亚、台湾地区等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中国特教资源库侧重于“整合集成”,联合高校编辑,至今已出版3本。区域特教资源库侧重于“沉淀推广”,已出版4本。
可以说,长宁区特教资源库系统表达了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为广大中小幼教师思考和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学习资源,受益面辐射全国。
当然,基于不同发展水平,特教学校可以多策略、多形态、多样化地探索功能拓展,建设专业且响应迅捷的区域融合教育专业支持系统,创建出极富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