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头”源流考辨

2018-02-24李明姝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指代性质语境

李明姝,王 海

对于“苍头”一称,学界有所关注和研究,大要以胡珠生《苍头军非奴隶军辨》[1]、李新达《关于秦汉的“苍头”问题》[2]为代表。两文要旨均集中在“苍头军”非奴隶军辨析这一问题上,而以李文的探讨更加深入,解释了“苍头军”被误解为奴隶军的原因,进而推测“苍头”为奴可能始于汉武帝时期并分析了其中原因。不过,前人对于“苍头”的研究稍显局限。时间上,仅讨论两汉及以前的“苍头”,对两汉以后的“苍头”缺少关注;性质上,局限在“苍头军非奴隶军”以及武帝以后“苍头”为奴的讨论。“苍头军”既非奴隶军,其究竟指代哪种属性的军队,武帝之前“苍头”一称所指为何,这都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战国至明清史籍中的“苍头”

“苍头”频繁出现在记载战国至明清史事的典籍中,据笔者初步统计,仅历代正史中涉及“苍头”的记载至少就有八十多条,限于篇幅,择要列举不同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史料如下:

“苍头”一称可能最早出现于战国。《战国策·魏策》载苏秦游说魏王之语:“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3]790秦末以降,“苍头”多次出现于文献之中。如,《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4]298《汉书·陈胜项籍传》:“胜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5]1793《汉书·霍光传》:“(霍云)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5]2950《汉书·鲍宣传》:“奈何独私养外亲与幸臣董贤,多赏赐以大万数,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5]3089《后汉书·彭宠传》:“苍头子密等三人因宠卧寐,共缚着床,告外吏云:‘大王斋禁,皆使吏休。’伪称宠命教,收缚奴婢,各置一处。又以宠命呼其妻。妻入,大惊。”注引《东观记》曰:“妻入,惊曰:‘奴反。’奴乃捽其妻头,击其颊。”[6]504

汉代之后,“苍头”一直较为频繁地见于历朝史籍中。《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曹髦)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7]143《晋书·熊远传》:“祖翘,尝为石崇苍头,而性廉直,有士风。”[8]1884《南史·萧摩诃传》:“时齐遣大将尉破胡等率众十万来援,其前队有‘苍头’‘犀角’‘大力’之号,皆身长八尺,膂力绝伦,其锋甚锐。”[9]1647《北齐书·陈元康传》:“世宗家苍头奴兰固成先掌厨膳,甚被宠昵。”[10]344《北史·吕思礼传》:“(吕思礼)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11]2431

《隋书·梁士彦传附梁默传》:“梁默者,士彦之苍头,骁武绝人。士彦每从征伐,常与默陷阵。”[12]1165《旧唐书·王毛仲传》:“(王毛仲)及出兼潞州别驾,又见李宜德趫捷善骑射,为人苍头,以钱五万买之。”[13]3252《新唐书·叛臣传上·李锜》:“苍头女奴,名马工车,惴惴常畏捕取。而德宗蔽于左右前后,莫知也。”[14]6381《旧五代史·周书·安审琦传》:“审琦惊惧之际,有小苍头报曰:‘国夫人生子矣。’”[15]1615

《宋史·朱胜非传》:“莫俦谪曲江,其家苍头奴为胜非治疽而愈,奴为俦请,得复官。”[16]11318《金史·世宗诸子传·永功》:“世宗幸金莲川,始出中都,亲军二苍头纵马食民田,诏永功:‘苍头各杖一百。弹压百户二人失觉察,勒停。’”[17]1902《元史·儒学传·胡长孺》:“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18]4332《明史·熊明遇传》:“天启元年以尚宝少卿进太仆少卿,寻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建营伏虎山,选练苍头军,以资守御。”[19]6631《清史稿·忠义传·张锡嵘》:“国藩欲于淮北别募新营,使异军苍头特起,备西北之用,而置将久难其选。”[20]13526

对于记载战国秦汉史事的文献中的“苍头”,李新达先生的研究较为深入。他对苏秦游说魏王的话语中,与“苍头”并提的“武力”“奋击”“厮徒”的各自性质做出了得当的分析,认为:“武力”又称“武卒”,是按照高标准精选出来的主力军,位于各兵种之首;“奋击”或作“奋戟”,是手持武器冲锋陷阵的勇士;“厮徒”则是专管杂役烹煮等的后勤兵,出身较低微,被排在各兵种的末位。“苍头”仅次于“武力”,是魏的正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奴隶出身的“厮徒”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视“苍头军”为奴隶军这一观点的源起,则在于李贤为《后汉书·光武帝纪》“彭宠为其苍头所杀,渔阳平”作注时的误解。所谓“秦呼人为黔首。谓奴为苍头者,以别于良人也”,实际是对孟康注《汉书·鲍宣传》之“苍头”,即“黎民、黔首,黎、黔皆黑也。下民阴类,故以黑为号。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诸给殿中者所居为庐,苍头侍从因呼为庐儿”的不当省略和错误概括。不过,汉代史事中“苍头”的性质确为奴,这很可能始于汉武帝时期,或与太初元年(前104)新定的“百官之仪”有关。[2]

既然战国魏军中的“苍头”并非奴隶而汉代的“苍头”确为奴,则该称谓的性质于战国秦汉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可谓十分明确的事实。那么,在性质“奴化”之前,“苍头”一称到底用以指代哪类人群,无疑需要我们再进一步地分析。纵观汉代以后与“苍头”相关的文献,或许仍有与《战国策》中的性质类同者,如《南史·萧摩诃传》《金史·世宗诸子传·永功》《明史·熊明遇传》《清史稿·忠义传·张锡嵘》中所提及者。然亦不应忽视的是,“苍头”为奴的情况在汉代以后的典籍中也一直有着明确的反映,如裴注《三国志》所引《魏氏春秋》、《北齐书·陈元康传》、《北史·吕思礼传》、《旧唐书·王毛仲传》、《宋史·朱胜非传》、《元史·儒学传·胡长孺》等。通过对上述史料的类比可以发现,“苍头”一称在不同语境下的性质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2 不同语境下“苍头”的性质

目前来看,记载汉代史事的文献中的“苍头”皆指奴。《汉书》中,《霍光传》直言“苍头奴”,《鲍宣传》则对言“奴从宾客”与“苍头庐儿”,杀害彭宠的“苍头子密等三人”被宠妻呼为“奴”。这几则史料中的“苍头”所处的语境都与当时上层人物的日常生活有关,如董贤府上的“浆酒霍肉”、彭宠的“卧寐”,而霍氏“苍头奴”的“上朝谒”,更是反映了霍氏势力炽盛时期“鸡犬升天”的异态。汉代以后,“苍头”与“奴”连称或者对言的情况已不多见,更多的是“苍头”一称的径直单用,然并未改变的是,在上层人物日常生活语境中出现的“苍头”的性质仍指奴。如,因为“掌厨膳”而“甚被宠昵”的兰固成,为吕思礼“夜即读书”而“执烛”服侍之人,由于“趫捷善骑射”而被王毛仲“以钱五万买之”的李宜德,为朱胜非“治疽而愈”的莫俦府上的“苍头”,为“伪衣商人服”的胡长孺“负货以从”的“苍头”。

可见,在上层人物日常生活语境中出现的“苍头”,其为家奴的性质始终未变。或许是因为自汉武帝以后,社会上对“苍头”为“奴”的含义普遍认同,故而后世史家愈发少地以“奴”字作为与之并行的注脚。需要强调的是,汉代以后“苍头”指代的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李新达先生曾指出,“汉之‘苍头’指男不指女,一般来讲,主要指非生产性的男奴”。[2]但是,汉代以后的“苍头”便不再仅仅指男奴了。如,《新唐书·李锜传》中提到的被“德宗蔽于左右前后”的“苍头女奴”,《旧五代史·安审琦传》所言在“审琦惊惧之际”前来禀报“国夫人生子矣”的“小苍头”。汉代以后的“苍头”既能指代男奴,也可指代女奴和未成年之奴。而指代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无疑使“苍头”一称的应用更加广泛。

不过,于上述语境之外出现的“苍头”,其性质应该并非指奴。《战国策》提到的“苍头”,其身份地位要远高于奴隶出身的“厮徒”,是魏军的重要兵种之一。而在秦朝末年席卷关东各地的大起义背景下,以“故东阳令史”陈婴为首“异军苍头特起”的起义队伍,其组成人员很可能与“县中从者得二万人”有关;陈胜死后,“故涓人将军吕臣”组建了一支“苍头军”,取得了一系列赫赫战功并且“复以陈为楚”。将陈婴、吕臣率领的部队定性为“奴隶军”显然不妥,此时,距离“苍头”为“奴”的社会普遍认同时期还较为久远,而与战国魏军驰骋历史舞台的阶段极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处“苍头”都出现在与戎事紧密相关的语境之下。

汉代之后,大凡戎事语境下提及的“苍头”都不指奴。如,《南史·萧摩诃传》说到“大将尉破胡等”人所率领的十万援军之“前队”,由号为“苍头”“犀角”“大力”者组成,包括“苍头”在内的“前队”战斗力强劲,“身长八尺,膂力绝伦,其锋甚锐”,不免使人联想起战国魏军之“武力”“苍头”“奋击”,如此战力绝非“奴隶军”所能具备。天启元年(1621),时值大明末期,“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的熊明遇“建营”“练军”的背景是,朝廷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卫所制的逐渐崩溃和募兵制的大力推行。有学者认为:“宣德(1426—1435)以后,伴随着边境紧张局势的步步升级,卫所制的日益废弛,募兵便作为兵力的重要来源而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21]因此,这支“以资守御”的新军主要由奴隶组成的假设恐怕难以成立。曾国藩“欲于淮北别募新营”的背景,也正是清廷传统的绿营和八旗兵制走向没落的时期。时值“曾国藩之征捻”,当时湘军已经组建,“湘军军制与绿营截然不同的一点就在于:改革绿营世袭征兵制,采取募兵制,以保证兵员质量”。[22]“备西北之用”的新军亦当主要来自募兵,而此处的“异军苍头特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秦末的陈婴故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魏氏春秋》和《隋书·梁默传》中提到的“苍头”并非处在“纯粹的”戎事语境下,其中虽然有“拔剑升辇”“击战鼓”“征伐”“陷阵”之类的描述,但是前者意在介绍傀儡皇帝曹髦“飞蛾扑火”式的反抗,后者则着墨在梁默对于主人梁士彦的附从关系上。

总之,战国直至明清,“苍头”的性质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关系密切。上层人物日常生活语境中的“苍头”,家奴的性质始终如一;而戎事语境下的“苍头”很可能并非指奴。对比可知,戎事语境下“苍头”的历史应早于上层人物日常生活语境下的“苍头”,前者或许正是这一称谓之源,而后者则应为该称谓在后世发展演变之流;同时,“苍头”称谓的源和流,并未在后来地历史进程中出现合而为一的情况,而是表意明确的各自“奔涌”。如此,弄清“苍头”一称的源头性质,自然成为了相关源流问题考辨的关键。

3 戎事语境下“苍头”性质的色彩文化学分析

有关战国、秦代戎事语境下“苍头”的含义,早有学者予以解释。如,对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异军苍头特起”,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皂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晋灼曰:“殊异其军为苍头,谓著青帽”;如淳甚至将其与《战国策》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认为“苍头”乃“魏君兵卒之号也。《战国策》魏有苍头二十万”,还说“特起犹言新起也”。对于《汉书·陈胜项籍传》中的“苍头军”,应劭曰:“时军皆着青巾,故曰苍头”;服虔曰:“苍头谓士卒青帛巾,若赤眉之号,以相别也”。这些汉晋学者将“苍头”解释为头部包裹“皂巾”“青帽”“青巾”“青帛巾”的“士卒”“兵卒”,如此穿戴的目的是为了在军事活动中“殊异其军”“以相别也”。既然这些“士卒”“兵卒”头裹青、皂(黑)色的巾帽,却又为何称之为“苍头”呢?《说文解字》有言:“苍,艸色也。引申为凡青黑色之称。”[23]40“艸”即“草”,“艸色”之“苍”大凡可以与“青黑色”相通。不过,依常理而言,草色大多为青色,“青”与“苍”互用的情况应更为普遍,如青天、青松亦称为苍天、苍松,应劭在为不同传纪之“苍头”做注时也有“皂巾”“青巾”之别。

战国、秦代以服色指代特定人群的情况不止“苍头”一例,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属“黔首”一称。史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4]239《说文解字》亦曰:“黔,黎也。”[23]488看来,汉代人均将“黔”“黎”作黑色解。那么,“苍头”之“苍”与“黔首”之“黔”,两者之间到底有无联系呢?段玉裁以为:“紫,帛青赤色也。青当作黑。”他的依据是“容颖《春秋释例》曰:‘火畏于水,以赤入黑,故北方间紫色。’《论语》黄疏、《玉藻》正义略同。此作‘青’者,盖如《礼器》注所云秦二世时语,民言从之,至汉末犹存与。许说必无误,转写乱之耳”。[23]651“《礼器》注”是指《礼记·礼器》郑玄注“秦二世时,赵高欲作乱,或以青为黑、黑为黄,民言从之,至今语犹存也”。[24]1436秦汉时人“以青为黑”的情况还可以找到例子。《史记·夏本纪》“其土青骊”,《集解》引孔安国曰:“色青黑也。”[4]63于是,“青当作黑”“以青为黑”就这样为秦汉时人所使用,并且一直沿用到后世。①如千古诗词名句《将进酒·君不见》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在此借用“青丝”指代黑发。但要注意的是,“青当作黑”仅仅是指某些情况下“青”对“黑”的替代,并不能认为“青”就是“黑”。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5]1可以认为“青”在此表示的是某种程度,比“蓝”的色调更深一些,达到一定程度便与黑色无异。总而言之,“青”与“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可以替代使用,而“青”与“苍”在当时也是能够互相通用的,也就是说,“苍”与“黑/黔”亦能互为替用。上文所举应劭释“苍头”为“皂巾”即可为证。

众所周知,秦以“黔首”来指代民众。《资治通鉴》有载:“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胡三省注:“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孔颖达曰:‘黔,黑也。凡民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26]241孔颖达在“黔”为“黑”意的基础上又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解释“黔首”为“以黑巾裹头”之“民”。这就不禁使人想到上文所言以“皂巾”“青巾”包裹头部的“苍头”。戎事语境下“苍头”的身份既然高于奴仆般的“厮徒”和类似于敢死之人的“奋击”,推测其性质或大致等同于秦之“黔首”,可能是大规模的战争背景下,国家所征发的来自于普通民众的“义务兵”。也正是由于“苍头”的这种性质,才能够保证军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召集,即“异军苍头特/新起”。

此外,“黔”的同义词“黎”亦应予关注,因为用以指代民众的另一称谓“黎民”,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苍头”的最初性质。“黎民”一称的使用,很可能比“黔首”的历史还要悠久。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曾说:“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4]38《说文解字》曰:“黎,众也。古亦以为黧黑字。”[23]330与“黔首”一称主要用于秦代不同,“黎民”的使用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

总之,“凡青黑色之称”为“苍”使得“苍头”与“黔首”“黎民”之间有着不小的共性。青黑色,是常年露天作业、承担各种体力劳动的民众的正常肤色。居延汉简中便多有描述戍卒身份信息的条例,其中包括籍贯、爵位、姓名、年龄、身高等。如,“□里贾陵年卅长七尺三寸黑色牛车一两 符第六百八—□”(11·4),“□里上造史赐年廿五长七尺二寸黑色 为兰少翁将车”(14·12),“魏郡繁阳高忘里大夫谢牧年卌长七尺二寸黑色”(15·14)。[27]而“黑色”恰是对其肤色的历史写照。戎事语境下的“苍头”很可能主要来源于当时的“黔首”“黎民”,是平民大众在战争背景下应招为军的社会文化反映,这一情况自战国一直延续至明清而未变,此乃“苍头”称谓之源。至于另一语境下“苍头”的性质,应视为相关的流变了。

猜你喜欢

指代性质语境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