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8-02-24刘彦芳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诗词高中语文传统

刘彦芳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校,山西 晋中)

历经多次争议与挫折,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出台,大幅度地提高了高中语文的难度,因此,有人认为“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度高。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建构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论观念

以苏教版必修一与必修二两本教材为例,其中涉及的6篇文言文以唐宋散文为主。在疏通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和意义之后再讲析这些篇目,先是在知人论世的思路指导下,厘清其创作前的身世、思想状况、因缘际会,分析创作的缘起,而后在作品中去寻找相关的词句印证;后来在以意逆志的思路指导下,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反映作者思想状况、个人身世的零星表述,如此方能把文章吃透吃深。

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作者何以要创作该篇文章,考查其背景知识是在作者人生最为失意被贬谪黄州时期,经历了重大的人生变故,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一时难以实现,而这恰是儒家士子们自古的担当与抱负。后文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则似乎流露出作者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正好印证了作者此时的心境。事实上,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我国传统文论和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我们讲教学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之谓也。另外如“因声求气”也是如此,教材中所选的《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因声求气”之说在久而有之,孟子就提出“浩然之气”,此后韩愈、柳宗元等人均有所论述,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和梳理。

以上文学观念实则也反映了古人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韩愈曾提出“气盛言宜”之说,认为人的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古人说的“察言观色”思维。总之,教师把传统文化知识的点渗透到文章中,不一定讲多少量,而一定要把问题讲透彻,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古人笔下那种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诗词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青草蛙鸣的田园生活现在或许已被高楼大厦、社区草坪所代替,缺失了母体的诗词散文,要让学生深切感知,可能唯一便捷的途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营造。但是运用多媒体建立起来的虚拟的氛围毕竟隔了一层,我们应以文化采风的形式予以补充。我们可以去乡村最大限度地感受田园文化生活。例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富有意韵的名句,可能在乡村感受得更深,而《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风俗完全可以到乡村的河边实现。

至于不足的部分则只能借助想象方式实现了,这同时也涉及我国古代文化中虚实相生的理念。谢肇淛在《五杂组》卷十五中指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在古代诗词中,运用虚实相生手法的诗词很多,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沁园春·长沙》上片所写的景色是词人眼前所见的景色,是实写;下片的内容是词人回忆往昔的生活,是虚写。虚实相生这样的手法,在中国的绘画、戏剧、军事、武术等领域都有所体现,这种理念在精神层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现在各地蓬勃开展的吟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例如著名的河东吟诵,现在在山西各地蔚然成风,它是古河东地区一种古老的音乐方式,其以河东方言或者官方雅言为进行唱歌、创作的主要方法,介于唱和读之间。各地高中可以用富有本地特色的语音去朗诵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散文和诗歌,例如元曲《高祖还乡》(睢景臣)有:“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晋北方言仍这么说,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再如古人为什么单音节词多,如“河”就指“黄河”,而现在则必须用双音节词,其原因在哪里?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很有必要。

通过上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知识相联系,在讲述高中语文课程的同时,以点带面,系统、深刻地讲述传统文化知识要点,体悟历代先贤的精神文化高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今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诗词高中语文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诗词之页